可以說,管理、教育學困生,特別是難管的“頑劣生”,直接耗去了班主任的大部分精力和工作時間,收效還不一定顯著。部分教師無奈之下,只好求助于請家長或干脆讓家長領回去算了,這無異于變相開除。
放棄一個學生,自然很簡單,但這樣卻給學校、給社會、給家長和對學生本人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除了這類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損害,不利于學生個性身心發展外,這類學生被當作包袱大量推向社會,還會給社會增添許多不穩定因素,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發展——這類教訓不勝枚舉。
我對學困生之所以差,進行了分析和研究:1.受家庭環境影響;2.父愛、母愛不夠,父母多年在外打工;3.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形成任性脾氣;4.結交社會上不良朋友而不能自拔;5.懶惰和壞習慣,自制力差,明知行為不良而沒有勇氣改正;6.自尊心極強,不接納他人等等。以上種種因素,給班主任工作造成很多麻煩。對此,我的做法是:
如前所述,大多是由自身的心理缺陷和外界因素所致,他們好奇而不深究其所以,好模仿而不辨是非,好賭氣而不管其后果,違紀后往往又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和關心,以致越陷越深。六年級學生姜某,不思學習,不服管教,舉止行為無拘無束,多次違紀,與老師的批評教育直接對抗。我首先從該生的個人心理為切入點,針對該生好交友,活潑好動,性格外向,遇事滿不在乎,好發泄情緒,并具有強烈的逆反心理等個人特點,我主動接近他,經常邀他一起參加一些體育活動,用老師的熱情感化他,用耐心、寬容期待他的進步。從而消除他的疑懼和對應心理。我通過深入的接觸。一次次的談話和勸導,幫他戰勝了自我,贏得了師生的贊同,違紀行為沒有了。文化課有了進步,在當年的春運會上為班集體拿到了兩項第一名,畢業前夕。還給老師們留下了一份永久的紀念。
姜某的轉化過程啟示我們,學困生未必就永遠差,調皮搗蛋鬼未必就老“搗蛋”,他們的心靈有善良的一面,我們要善于捕捉這些閃光點,從他們的點滴進步中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學困生的思想轉化工作才有效。
我在帶班過程中發現學困生普遍愛好球類運動,我因勢利導,在課余時間,經常開展球類活動或其他集體活動,時間一長,學生愿和我主動接近,如路途見面、家庭情況、個人秘密等等,樂意與我傾訴交談,學生把我當成了傾訴的知心朋友。學生周某,其父母常年打工,其母管教不了他,養成了無拘無束、我行我素的習慣,經常不守紀律,對人淡漠,六年級的時候幾乎輟學。但該生有愛好,有個性,喜歡籃球運動。我們從實際出發,每周安排一次班級球賽,制訂周某負責組織和安排。老師說我信任和同學們的配合,周某找回了自信,該生進步很快,終于完成了小學學業。
可見。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學生之間的交往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師生問、學生間的人際關系更加和諧,這是班主任對學困生實行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徑之一。
把家庭教育看作學校教育的配合與補充才是正確的,但把家庭教育看作萬能,或完全依賴家庭教育卻不適宜,這已被大量的實例所證明。班主任對差生的思想轉化工作,動不動就請家長。效果如何?殊不知學生對請家長,如遇大禍臨頭。相當反感。試問,有幾個學生在被請家長后沒有挨揍,特別是在農村,相當一部分家庭教育簡單粗暴,不講究方式,撫愛不足,打罵有余,這些學生表面上順從,但內心又不以為然,仍然我行我素。所以,我認為,動不動就請家長,要慎重,請家長要從促進學生進步轉變著眼,要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我不贊成學生課堂不專心——請家長;學生間鬧點小糾紛——請家長;遲到幾次——請家長;課堂上打盹——請家長;成績考低了——請家長;甚至學生拖欠了幾次作業——請家長。動不動就請家長,學生干脆把這叫告狀,我不是否定請家長的必要性,而是強調不要把請家長看作教育學生的靈丹妙藥。即使非請家長不可。也要講點談話藝術,那種把請家長當作懲罰學生的手段,則直接違背了教育原則,其結果,對這些學困生的教育轉化不但無效。還加劇了師生間的矛盾和對立,實則南轅北轍。我們應汲取教訓。
責任編輯 張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