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礦井的生產過程中:采煤工藝的先進與否直接影響整個礦井的生產能力。因此,要盡量選用先進的采煤工藝。實現采礦高產高效的目的,而隨著我國工業控制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煤礦機電自動化在礦上的應用日益增多。同時,煤礦是高危行業,先進的控制自動化技術安全可靠。能最大程度減少用人。是實現礦井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因此煤礦機電的自動化有力推動了企業安全高效,也實現了技術的革新與競爭實力的提高。但在實際的生產中,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亟待解決:
1 人員自身素質是否符合要求,如何逐步提升人員自身素質。
2 管理是否到位。有無一崗多位,職責是否明晰。
3 采礦設備及工藝是否處在國內前列。如何與國際接軌。
針對以上三點,本人將在此文中略作分析,若有不妥,請同仁指正。
一、明確制度,提升員工自身素養
機電隊伍人員,由于整體素質較低及機電技術力量薄弱,尤其一些地方機電職工一般未接受機電專門技術培訓,理論知識不足,實踐經驗缺乏。違章作業經常發生。針對這種煤礦機電管理人員文化較低,專業技術水平不高,未系統學習設備管理理論和企業管理理論,在工作環節當中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工作實踐時有發生的現象,我們首先應立足本身,提升人員自身的專業技能,加強技術培訓,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人員技術素質。
首先,應確立培訓制度,將培訓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重點工作常抓不懈。由于本行業自身自工作時間具有全天性等特點。因此,對員工的培訓,應分批分次,既要能保證工作量的圓滿完成,又要能在剩余的時間內,留給員工相應的個人支配時間。不能因培訓,而不顧生產;也不能因培訓,使員工完全喪失自身對時間的支配。
其次,對于培訓的方式、方法也不要拘泥于某特定方式,應采取靈活變通的方式。以人為本。但無論采用何種方式、方法,都需要做到學以致用。以人的發展、企業的長存為目標。培訓的內容上,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員工,畢竟每一個員工的素質是不同的,應采取階梯式的教學內容,使不同層次的員工都能得到長足進步。
再次,評價與激勵方面,應結合企業自身的經濟能力,以積極的精神獎勵為主。對于有突出貢獻及創新舉措的員工。除了在精神方面的獎勵外,還可以加大經濟方面的獎勵。以起到“明星效應”。
二、明晰崗位。提升工作效能
在實際生產中,幾乎所有的員工都會遇到非生產的問題,如:設備故障,生產環境突變等。因此,員工除了必須的工作能力之外,還需要了解掌握其他非生產環節需要的技能。對此,我們應該首先提升員工的敬業、團結精神。作為任何一個企業,濃厚的企業文化,是比不可少的,也是企業員工團結的基礎,更是生產效率提升的基石。我們應常抓黨政工團,大力打造符合企業自身的文化氛圍,提高每位員工的安全觀念,逐步提升員工的敬業、團結意識,最終實現企業即家園。 其次,對于工作中一崗多位的現象,應從本質上進行分化。占崗低功效、無功效的人員應調離到其他崗位,使每個人都有適合自身發展的崗位;占崗多效能的人員,應按勞動給予應有的經濟補償。從而發揮人員的能動效應,最大化地體現出人員對企業的貢獻。 再次,對于某崗位缺人,應廣泛吸收專業的技術人員。專業人員是企業發展的中流砥柱,更是企業高效的必要元素。對這類人員,應不拘一格招攬,可制訂相應的企業政策及獎勵制度,使員工有一種如家的歸屬感,最終使企業走向科學技術化管理軌道。
三、以自身創新與“拿來主義”相結合。加速提升設備工藝
因為現代化煤礦發展的需要,對煤礦機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隨之對井下、井上的運輸和提升系統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對于工作人員自身能力需要同步跟隨。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懈動力,本行業中,有部分人員來源于高等學府,其自身知識儲備豐富,但實際經驗極度缺乏。無法將自身所學用于生產生活當中,造成了極犬的人才浪費。我們應結合工作實踐。將這類人員與工作緊密相連,按工種及搭配組成工作討論小組,將工作中的難點、重點分化突破,對設備及工藝有創新意識及能力的人員,應加大培訓力度,力求將這類人員,轉化成企業的砥柱。
我們知道,本行業無論設備還是工藝均落后國外發達國家,如何趕上他們的步伐,實現與國際接軌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為我們打開了這扇大門。知識不分國界。如果對我們企業的發展有利,能提升企業自身生產效率,我們何不拿來借鑒?
以上,僅僅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淺認知,尚有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對于煤礦機電企業及員工自身發展的那腔熱血,諸君可見。本文僅拋磚引玉,以期共鳴。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