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什么?閱讀就是通過視覺系統接受書面語言傳遞的信息,理解書面語言的意義、內容、思想感情的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長期以來,我們的閱讀教學還是停留在靜態的分析層面上,單純著眼于文本的內容分析,結構分析,寫作特點分析,以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作者觀點的歸納等等。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和變化,這種教學方法越來越不適應當前的教育發展方向了。
近幾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考試中不僅考課內的文段,也考課外的文段,學生往往課內的能按教師傳授的要點做好題,而課外的卻答不到點子上,把握不住內容。這些現象表明:中學語文教學傳統的閱讀教學法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了,這種教學方法必須改革。
綜上所述,我認為: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大力倡導“自主創新性閱讀教學法”。
“自主創新性閱讀教學法”的基本內容是:以目的性為閱讀前提,以信息論為語文指導,以圍繞閱讀目的準確、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為基本原則,不斷提高學生篩選、認知、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在這里,閱讀是被當作一種終身受用的技能來看待的。這一點,十分符合當前教育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終極目標的教育理論。
閱讀教學法,是以信息論為理論指導,閱讀介質除了傳統的報刊書籍外,還應包括視聽信息、網絡資信、多媒體等等。它是把閱讀材料看成一個系統的信息集,通過釋碼、解碼、編碼達到對它的有效理解與把握。過濾次要信息,壓縮有用信息。使無序信息條理化,使隱性信息顯性化,把信息原碼重新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因此,讀者不能單純將觀察重點放在文章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什么寫法等單純語文學科范圍內,而更要關注語言表達了什么信息,什么是重點信息,也就是說,閱讀過程是認知信息的過程,而不僅是識別語文知識的過程。
我們知道,閱讀是人生基本能力之一,主要通過語文閱讀教學來加以訓練,培養一種應用于學習、工作的最基本的閱讀能力。
很顯然,自主創新性閱讀教學法著眼于文章信息的處理:整體把握,綜合分析,篩選重點,注重創新。而傳統的閱讀教學法則著眼于繁瑣零碎的語文專業知識的認識和識記,輕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自主創新性閱讀教學法并不排斥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但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語文知識。因此它從不重復學生已經能夠自己做好的事情,從不要求學生識記可以通過工具書解決的一般性語文知識,它拒絕把語文知識的學習作為閱讀教學能力的訓練內容。學語文當然要注意字詞的讀音、字形、詞性、意義、修辭、句式、文章寫作知識等,但它們不屬于閱讀教學的范圍,更不是閱讀能力的本身,傳統閱讀教學法卻把它們作為閱讀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
自主創新性閱讀教學法的課堂組織形式應該是合作探索型課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1.確立閱讀目標。2.自主探索,篩選目標信息。由學生獨立自主進行相關信息的采集,分析,綜合,提煉和重組。3.切磋問題,提高閱讀效能。分組討論,爭辯,啟發。4.交流評價,反饋閱讀質量。由學生主體發言,其他同學補充、反駁、完善,教師評價。這種教學模式,在真正意義上將教與學完整地結合,實現了教學相長。
自主創新性閱讀教學法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是:1.主動積極,樂于探索。2.潛心研究,獨立思考,3.知疑問難,互動合作。4.善于發現,注重總結。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向教師提問特別多,師生問答不能是簡單的對錯判定,而應該是平等的協商討論,所以學生正確的提問方式是:先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再詢問老師的看法并與之討論,如不同意老實的觀點,則進一步質疑。自主創新性閱讀教學法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發展,教師由主宰課堂到主導課堂,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變革。總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也最復雜的環節,它對于中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不斷地探索更多更好的閱讀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使我們的學生能更快更好地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
責任編輯 張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