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教學實踐中。大家還是普遍感到存在著一些困難,總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個較深層次的教學目標總是感到模糊、把握不準。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實現新課程理念下的“三維目標”,成了教師們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平時的工作實踐及探索,提出自己的粗淺之見,供同行們借鑒和參考。
一、正確理解三維目標的內涵,認清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
新課程從“人的發展”的角度出發,實現了教學目標由“一維”向“三維”的轉變。需要注意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種目標。這三個維度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統一指向人的發展,同時三者又是交融互進的,相對于人的發展這一總體目標,任一目標都不能脫離整體而單獨優先發展,缺失任一維度都無法筑成完整的人的發展的金字塔。它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知識是形成丹法的載體,方法是形成情感態度的營養,情感態度是探索知識的動力。
二、三維目標的整合和實現
1 三維目標的整合。
新課程的三維教育目標是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滲透,將其融入到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中。而不是停留在說教上,刻意地去追求、矯情地去捏合。當然,我們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為了體現新的課程理念,過度關注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使得“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游離于知識之外或凌駕于知識之上。再者,我們不能也不應該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要求來衡量每一節課,三維目標的實現應該是整個課程設計的總體價值觀、課程改革的終極價值觀。從教學過程來看,某節課可能只是知識性的或方法性的或多或少的體現,關鍵是教師一定要有體現新課程理念的意識,時時刻刻提醒著自己以育人為己任,一旦有適合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內容,就要及時地貫徹和滲透,將這三個目標有機地整合起來。
2 新課程理念下的“知識與技能”目標。
新課程提出的“知識和技能”目標的教學,與傳統的“雙基”教學有本質區別。傳統的“雙基”教學是一種以知識和技能為本位的教學,這是我國教育的傳統和優勢。但是,即使是正確的必要的基礎,也應講究適度,過度了就會產生副作用。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過分關注和重視,會使我們的教育偏離方向:首先,太重基礎扎實,會導致迷信權威、思維定勢、缺失創造性。其次,太重基礎扎實,會導致學生負擔過重、興趣喪失。真正要抓好基礎應將該學科最基本、最有用的內容,融會貫通、簡明扼要地講深、講透、講活。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令其在廣泛選擇的基礎上,挑選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個性化學習;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3 “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
新課程提出的探究式教學,從具體的教學方式上保證了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其操作的基本環節是:創設情境、質疑提問一確定主題、制訂計劃一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一交流、發布信息一總結評價、拓展延伸。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要輕易地將結論拋給學生。應該從學生的科學前印象出發,創設情境,引發問題組織教學,使學生從紛繁復雜的物理現象中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演繹,概括出實質性的東西。這樣的教學,著眼于這種結論或結果是如何得到的過程,如何去獲得這種結論或結果的方法,即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學會對事實的尊重、對結論的謹慎、對錯誤的勇于修正等等。
4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教學中,如果能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講物理物理學史,不僅能調節課堂氣氛,而且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的方式。如在介紹物理學史時既可以是將課本中的物理學史的零星內容的作一些系統化,展示科學探索、發展的軌跡,給學生以原始而又清晰的認識,獲得情感上的體驗;也可以補充一些課本中沒有的物理學發展史中的逸事、花絮。當然,還可以列舉科學家研究過程中的一些教訓,如小居里夫婦與中子的發現失之交臂的沉痛教訓以及戰勝挫折頑強發奮,發現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感人事跡。這樣,將物理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與科學家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弘揚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充分挖掘科學史話中的人文價值。
三維目標如何實現,不是通過只言片語就能講清楚的,需要廣大一線教師不斷地學習、體會、實踐、交流、總結、再實踐。謹以此篇供同行們交流參考,共同提高。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碩士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