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是學習數學的前提條件之一,如果學生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就不能進行有效的數學學習。
一、教師示范。讓學生“學”
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示范,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學生的語言。因此,教師的語言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科特點,力求準確、精煉、科學,條理清楚、邏輯性強。數學教師的語言素養,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要將一節數學課的教學內容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從創設教學情境、新舊知識的聯系、師生的交流,課堂氛圍的營造、課堂小結等,無不體現著數學教師的語言藝術水平。比如:在教學角平分線的作圖時,我先在黑板上演示一遍,再請一名學生在黑板上做,并且讓學生自己說說作法。這樣既讓學生鞏固這種作圖方法,又給學生提供了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促進了學生數學語言的形成。
二、創造機會,讓學生“說”
1 簡單的問題讓學生直接“說”。凡是學生通過簡單思考就能夠講得出的問題一定讓學生自己講,并且把這種機會留給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
2 在觀察中“說”。通過對教具實物、圖形、演示過程等觀察,教師進一步地引導、啟發,要求學生在觀察感知中積極思維。并讓學生用清晰的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觀察過程,不僅能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思維的正確性,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3 在解題中“說”。讓學生對解胚過程的敘述,不僅可以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可以檢驗學生思路是否清晰,表達是否完整、準確、有條理。
4 在動手操作中“說”。在新課改下,數學課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如在進行平移、旋轉、展開與折疊等教學內容時,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把動手、動腦、動口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促進感知轉化為思考的活動,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
5 對于那些不善于言語的同學,教師要給予更多的信心和鼓勵。逐步使他們從敢說到會說、善說、善辯,從而達到促進思維發展的目的。同時,教師要把課堂小結讓給學生,通過學生小結本節課所學知識來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憶出本節課的要點。學生可能表達不清,總結不全,但只要正確引導,經常進行有目的的課堂小結,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分類等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創造機會,讓學生“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數學這門學科本身很抽象,加之新課改下的數學教材內容緊密聯系生活,安排了大量的閱讀材料,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學生先要準確掌握數學術語和符號。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分析邏輯關系,才能達到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同時,數學有它的精確性,一字之差、一個小數點位置的變化都可能使問題發生本質的改變,每個數學概念、性質、定理、公理都有其精確的含義,結論對錯分明。因此,數學閱讀要認真細致,在讀中思,在思中讀,這也是鍛煉學生數學語言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合作交流。學生共同“說”
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而“過程”又是實現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重要方式之一,這個“過程”不再是學生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它應該是讓學生有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并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給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對小組內幾個人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學生會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交流,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說服、交流而直至感到茅塞頓開。
總之,在教學中,讓學生用準確、精煉、科學、清晰、完整的語言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日積月累,學生既會思又會說,既可以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又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鄉縣板橋初中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