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用在閱讀教學上的時間很多,可是學生的作文能力普遍低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學習作文,必須以大量閱讀為基礎,通過讀寫結合,理解內容,從而悟出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然而,怎樣引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練寫,使讀寫結合,互相促進,卻是一直困擾著我們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因此近幾年,我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挖掘教材因素,巧設練筆,讀寫結合,互相促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從內窖入手。讀寫結合
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師在完成某一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任務之后,選擇一處著筆點并確定“話題”,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或聯想,或想象結果、續編故事,或添加內容、補充情節,或聯想其他,抒發感想。這種寫話練習有課文內容所提供的特有情境,是“從內容人手”,學生都有話可寫,費時少,效果好。
二、借鑒模仿。遷移巧寫
閱讀結束后進行仿作,趁熱打鐵,讀寫遷移,是練習寫作的最好時機。此時。學生還處于對作品思想內容與表現技巧的回味之中,他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寫出這樣的作品,此時順水推舟,抓住時機,有的放矢,進行定向訓練,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種有力措施。學生仿文本,仿開頭結尾,仿結構順序,仿形式,也可以仿段,也可以仿全篇,學生有根可尋,仿得輕松,練得愉快,先扶后放,大大提高了學生自行寫作的積極性。
三、找準典型。讀寫結合
小學課文中所選的文章一般都是極好的范文,甚至有部分經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題材選取、體裁安排、遣詞造句等方面,無不匠心獨運,是學生模仿習作的典范。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效仿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及時讓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從而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為有源之水。
我在教《桂林山水》時,通過圖文結合的方法深入學習了桂林山水的特點后,此時學生的情感一觸發,我馬上讓學生寫寫自己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學生不僅寫出的文章美,臉上還有一種無法言表的興奮。
四、從空白處入手,讀寫結合
選人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構思立意、運筆行文的需要,文本中會出現一些空白,有的描寫人物語言留下空白,有的描寫心理活動留下空白,有的描寫場景留下空白。這種空白令人遐想,如果對這些“空白”給予補充,進行寫的訓練,有助于對文章中心,人物品質,作者感情的把握,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學時,在這些地方引導學生瞻前顧后,補充情節或空白,則能促進閱讀,增大語言訓練的力度。例如《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普羅米修斯盜火后受到主神宙斯的懲罰,文中重點筆墨放在怎樣懲罰普羅米修斯,而對普羅米修斯盜火后人們的反應一筆帶過,進行略寫,形成了空白。我們可引導學生緊扣“欣喜若狂”,抓住人們的反應,發揮想象力,寫寫人們是怎樣欣喜若狂的。這樣一指導,學生寫的時候思路非常清晰,寫得也比較輕松。
五、從拓展點入手,讀寫結合
教材中有許多內容留有發揮的余地,進行課文的續寫、讀后有感的習作練習是對課文內涵的延伸與拓展,當學生對文章理解并與之產生共鳴后,就會產生表達的欲望。如果抓住這一時機,組織寫話,必然可以深化對文章內容的感悟,一定會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
如《生命,生命》第二課時中,學生通過對課文整體的把握后,再加上對作者的了解,有了一種很強的表達欲望,此時在結尾處我設計了一個體驗與反思:從課文中你學到了什么,你打算今后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先讓學生口頭交流,能力強的帶動能力弱的,最后練寫。學生們不光寫出的文章美,他們對生命的意義也有了更深的思索。
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恰當地處理好練筆與閱讀的關系,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深化閱讀,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素養。老師們要鉆研教材,準確地找到“寫作”的落點,在閱讀教學時要有層次,設計小練筆時要找到寫作指導的“扶手”。總之,準確把握好文本的特點,巧妙地挖掘出教材中最佳的讀寫結合點,為讀與寫之間構建了一座橋梁,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獲得成功體驗的舞臺。
責任編輯 張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