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技術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新課改提倡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實,勞技課正是以它極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豐富的知識性和技術性吸引著廣大青少年學生,并引導他們在動手動腦的操作過程中探求知識和技能,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培養和升華。
一、它能更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領域
勞技課是具有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一門學科。如種植養殖、水暖電工、氣焊修理、裁剪縫紉、編織攝影、工藝美術、繪制設計、手工制作等許多課程,就囊括了學生所學過的生化、物理、數學和美學等知識。至于科技制作,當然要更多地涉及各方面的知識。盡管學習這些知識也并不難,但我們都知道,這些知識大多是學生所學的科學文化課程中不多涉及的,因而,勞技課能夠更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擴大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豐富知識領域,而且對于學生認識生活、認識自然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它能釋放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更多地掌握技能
毋庸諱言,勞技課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它既是知識的應用,又在應用中鞏固知識,發展技能,因而能釋放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更多地掌握技能。從這個意義上說,勞技課是文化知識教學的拓展和延伸。例如果樹栽培課中的“果樹嫁接”,為了讓學生掌握嫁接的技能,就必須首先讓學生懂得嫁接的目的、原理和方法,然后再進行實踐。通過實踐探究的過程,學生既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得以加深和鞏固,又在親身經歷的實踐過程中尋求到了嫁接方法,從而掌握了嫁接的技能。
勞技課總是帶有知識的綜合性。種植課自始至終貫穿了生物和化學以及土壤肥料學等知識,裁剪縫紉必然滲透幾何學、美學等方面的知識,繪制設計肯定要用到數學和美學知識,科技制作一定離不開物理等許多學科知識。各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和相互滲透,給學生開辟了一個新的知識天地,使他必定要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了他們智力的發展。
三、它能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有助于知識的形成
勞技課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無論是種植養殖或裁剪縫紉、水暖電工或氣焊修理、編織攝影或工藝美術等,都必須既動腦又動手,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增長了操作能力,這不僅對知識的應用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知識的形成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階段。同時,動手能力的養成,不僅為就業打下了一定基礎,也為畢業升學提供了—個不可少的條件。
四、它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這樣說過:“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確如此,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時是難以令人置信的。如我在《折紙》一課中,以折了一只小燕子為例給學生講解了折紙的基本要領和注意事項后,就讓他們在我的引導下紛紛憑著自己活躍的思維盡情想象。結果每個學生手中的紙折作品形態各異:有俊俏伶俐的燕子。有展翅飛翔的雄鷹。有栩栩如生的紙鶴,有惟妙惟綃的巨龍,更有甚者,還折出了憨態可掬的蛤蟆,當時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時,著實更嘆服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僅如此,學生在制作玩具、臺燈、衣帽等過程中,也培養和發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
五、它能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情感
記得在一次雕刻課上,我講解了要領,示范了一次就放手讓學生發揮想象,雕一個自己喜歡的作品。結果歷時三課時,還不算課后時間,只有一少半學生成功了。我讓他們談感受,都說太不容易了,不少同學還劃破了手,但他們溢于言表的成功喜悅,我看出是無法磨滅的。正是基于勞技課極強的操作性,學生才在動腦動手思考操作的過程中領悟到成功的快感,更體會到了成功的艱難,才更能讓他們認識到生活之不易,因而從情感維度上對學生進行了教育和培養。
校長們,老師們,我們應端正思想,提高認識,把傳統的升學教育轉移到全面培養學生素質的教育上來,真正把勞動技術課擺到應有的位置,按照課程設置計劃和勞動技術大綱要求,開足課時,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地開展勞動技術課教育,不要讓它被管理者和任課教師所遺忘,這是教育的呼喚,時代的要求。
責任編輯 張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