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緊密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闡述科學知識,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1 捕捉“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撅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教師根據小學生已具備的生活經驗。教學時。讓學生觀看春夏秋冬自然風光的視頻。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更換。周而復始,獲得了對“循環”含義的初步理解。
2 還原“生活畫面”。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大多數來于生活實際,而這些生動的內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師能創造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還原和再創造。將數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畫面”,就可幫助學生學好馓學。如,教學“加減混計算題”時,可從“公共汽車上的上下車”這個問題引入,這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3 模擬“生活經歷”。創設問題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需要教師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有些問題不能真切地在課堂中展現出來。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歷過。教師可通過創造性活動,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用問題情境模擬出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如“相遇問題”讓兩位學生模擬甲、乙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中途相遇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掌握了相遇問題數量關系的結構特征。
二、實現數學生活化再擴展
1 返璞歸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環境。
教師必須將現行教材中枯燥、脫離學生實際的數學問題還原為學生生活實際。并成為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調整、重組部分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力求將新知的呈現方式寓于生活現象。貼近學生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讓他們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學習和掌握數學。
2 拓展延伸。教育時空體現廣泛性。
數學課堂學習不再是學生探求新知的唯一場所,必須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延伸到社會“大課堂”。如課前要求學生去自學、找相關資料、收集數據等,擴大數學素材的信息量。課后要回故應用,找到與知識相關的實際問題等。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就不在限制在一節課內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堂應盡量成為學生學習體驗、辯論反思、提升發展的場所。
3 積極開展生活味的數學游戲。
小學生喜歡做游戲,游戲符合他們愛玩、好動的天性,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動手、動腦,為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把數學知識“蘊藏”在生活常見的游戲中,無疑是學生樂學、愛學的最佳途徑。
三、數學問題生活化
1 思維訓練“生活化”。
打開數學課本,提供的教學內容是抽象化、概括化、一般化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際,通過思維訓練“生活化”,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
2 應用問題“生活化”。
教師著眼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應用問題盡可能地變成學生熟悉的素材,用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去理解數量關系。再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在有關的應用問題中,教師要精心設計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緊緊地被問題所吸引,自覺、全身心地投入問題中,用心思考,真誠交流。在情感體驗中,自主地完成數學知識的構建。
3 日常生活“數學化”。
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事事、時時、處處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用數學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
綜上,源于學生身邊真實的生活世界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如何使數學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構建數學知識,從而使學生感到數學親切、自然、具體、樂趣,這是值得我們數學教師所探討的永恒話題。
責任編輯 張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