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如一聲春雷,使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更豐富、更具靈活性、趣味性、開放性。為訓練學生的創造思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語文教材大膽改革,勇于嘗試,整套教材滲透了啟蒙教育能力培養觀念。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氣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倡導了師生平等,注重探究性學習,流露出開放、活潑的特性,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供了舞臺。
一、培養創新意識。樹立科學態度
學齡兒童對一切充滿好奇心,愛問、愛看、愛嘗試,這就要求語文教學不僅不能泯滅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而且必須千方百計地愛護和保護他們的好奇心,不斷激發他們的探究愿望,肯定和鼓勵他們點滴的發現,像愛護幼苗一樣呵護和培植他們的創新意識。同時,教師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滲透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態度和創新意識。
二、培養創造能力。促進思維發展
創造性思維表現在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中思維的靈活性和新穎性。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理解力、想象力、轉化力、學習方法等基本能力。
1 好奇心
創造行為的開端,皆起于好奇心。有了好奇心,便會產生興趣,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總是想方設法來完成,由此也就產生了創造意識和創造思維。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發現隨著學習興趣的濃厚出現許多閃光點,產生各種新穎、獨特的想法和見解,這就需要不斷發現、保護、引導、啟發。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口耳目》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相應的畫面和字形,想想有什么聯系。然后重點體會:張大你們的嘴巴摸摸,學生很快說出嘴巴的形狀和“口”的寫法相似;想一想樹木的形狀,學生很快說出與“木”的寫法相近。學生對這些字充滿了好奇,也好像明白了什么。一個小朋友說:“老師,我發現目寫法和眼睛的形狀接近。”另一個小朋友說:“一堆熊熊大火好似火字。”教師進而道出,他們都是象形學,滲透著祖國漢字的造字規律,傳遞著中華文化的精華。以后我們學的漢字會更有趣,這樣學生不但感受到粗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而且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 理解能力
一個要解決的問題總有多種成分的組織在內,需要我們有透徹的理解。在教學中,某些現象、看法,學生難以想清楚、明白,教師可以引導兒童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發散思考,訓練創造思維。如在講《坐井觀天》一文時,到底誰的說法正確?我就帶學生到操場上,先拿著紙筒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去掉紙筒看天,天又有多大?學生形象地找到了答案。我又讓學生用手擋住雙眼看天,當然看不到天了,那天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學生就很容易得出:看問題一定要全面。不能被某些表面現象迷惑,思維得到了發展、升華。
3 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假設,要經常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材中這樣的問題不少,比如“青蛙如果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再比如“種葫蘆的人看到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么呢?”。
4 創造能力
教學中,對于記憶的知識,更應當通過轉化而運用。學生的學習要超越記憶的水平,學生固然應當保留所學的知識,但不可以記住只是為滿足,必須進而擴充知識的意義,通過自己的思考,開辟新的途徑,轉化的運用,以解決種種有關的問題而獲得美好豐碩的成果。
5 學習方式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應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留有探索恩考的余地,引導學生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運用信息,為學生主動參與創造機會。
三、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進行創造思維還應注意幾個問題
1 面向全體,人人參與。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得到與其成長相適應的教育,開發學生的潛能,使每個學生能夠充分學習和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小組討論是一種好方法。在個人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展開集體討論,使學生動口動腦的機會增多,由于學生之間很少有權威因素存在,容易各抒己見,在討論交流中,相互啟發。取得共識,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 鼓勵性評價,營造寬松、民主與和諧的教學氛圍。
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是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的保證,面對新形勢,教師必須由“權威型”向“民主型”轉變。課堂上應允許學生質疑,對于那些獨特的見解、新穎的答案,要給予肯定和贊賞,做到鼓勵創見、尊重異見、寬容誤見,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現。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