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的今天,需要我們教師認真研究有效教學的途徑,更新觀念,發揮主觀能動性,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課堂教學評價的辦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同時在課堂上,只有教師放下架子,不顧“面子”,融入學生之中,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在這種融洽的氛圍中,學生才會感到學得輕松,才愿意動腦筋思考問題,才會有創新。
一、明確三維目標。提高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它在數學教學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限定著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進行至關重要。數學教學的每堂課都應該努力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教學目標設置既要符合“課程目標”中“總目標”的要求,又要體現現階段、本章節的具體目標定位,避免廣度和深度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在強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同時,不能忽視知識教學,應切實保證知識教學的有效性。
二、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就是按照有效學習的目標,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從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上考慮,對課堂教學進行科學安排。新課導人、情境創設、遷移過渡、操作實驗安排、練習設計、活動組織等都應精心準備,周密布置,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背景,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和信心,使創設的情境達到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解題探索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有效化,從多個層面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三、活用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教學中絕對的、萬能的、最好的教學方法是沒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種方法,都應落腳于是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否則任何方法都是失敗的。優化教學方法要求教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計算、概念、幾何、應用題等不同的教學內容具有不同特點,教師選用的教學方法必須適合于內容的不同特點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四、營造課堂氛圍。提高教學交往的有效性
教師要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就要轉變傳統觀,念,打破正統的教學方式,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積極創設和諧、激情的課堂氛圍,增強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要改變教師與學生之間單向的教學互動,尋求建立一種有效的雙·向或多向的師生教學互動,通過師生、生生之間多層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動、交流,讓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師生問的互動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熱鬧,而應追求實實在在的質量和效果。
五、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手段的有效性
《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多媒體和教具等教學手段的運用,要用在該用之處,使其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加強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許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瑣的敘述講清楚,屏幕上的圖像和顏色文字一“幕”了然。例如教學“圓柱看成是一個矩形旋轉得到的”和“圓錐看成是一個直角三角形旋轉得到的”時,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演示,可以形象直觀地將圓柱、圓錐的形成過程展示出來。
六、精煉教學語言,提高課堂語言的有效性
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數、學教學過程是數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呈現、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等都必須依靠數學語言。數學課堂教學的語言運用概括起來就是要“精、準、活、趣”。如,因式分解的定義“把—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積的形式”。對這16字逐字分析,便可知因式分解的對象:多項式;因式分解的結果:整式的積。通過這樣的精、準分析,既可以正確表達數學概念,又便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追求有效,是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永恒主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它的實現需要—個過程,需要我們老師去實踐、思辨、提升,使它成為現實。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