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面對教材中豐富的教學內容,感覺要講的東西太多,總擔心教學內容的遺漏或者沒有給學生講透徹,課堂時間往往不夠用。教學效果也不理想。經過反思探究,我認為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要精選教學內容,分清主次,找準恰當的教學切入點,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品味文本。
一、掌握學情,深淺有度,從有興趣處切入
掌握學情是教師順利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基點。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的知識積累和認知水平。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因而在教學設計中就要視其學情而選擇恰當的切入點。初一的學生,年齡較小,愛玩是他們的天性,所以在學習上我也緊抓學生的這一特點。比如學習魯迅的《風箏》時,我讓學生回憶自己童年的趣事。學生似乎又回到了童年,那么的忘情,課堂氣氛很活躍。然后我引導學生再回憶與這些趣事有關的不愉快的事。這時學生有了分歧,有人能回憶起來;有人記不起來。在這種情形下,很自然進入文本的學習,就以“童年趣事給我的感受”為切入點,引導文章的學習。這樣的切入點,有趣易于接受,學生也容易理解課文,教學效果很好。、
二、觸動學生情感的心弦。與文本發生共鳴。從情感處切入
教材中,哪些地方最能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哪些情感能與學生的情感發生共鳴,這些地方也是教學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比如學習《皇帝的新裝》時,就從“說謊的利與弊”切入。我給學生講“狼來了的故事”,讓學生感受說謊的危害;放映影片《孩子的謊言》,影片中孩子的謊言導致一個幸福家庭的破裂;在報紙、雜志上摘錄有關說謊導致不良后果的故事等等。這樣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不能說謊,應該做一個誠實的人。然后引導學生敢于承認錯誤,敢于從精神上解剖自己,學生講述了自己的說謊經歷,這個過程是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生認識自己,完善自己的一個過程。課文的情節觸動了學生的心弦,讓學生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這種感情的共鳴使學生很容易走近作者的心里,與文本與作者去對話、交流。
三、注重引領。深入思考,從熟悉處切入
每一篇文章都有很多值得學習、探究的地方。但要讓學生容易接受,樂于學習,從學生熟悉的地方切入效果較好。學習老舍《濟南的冬天》時,從“景色最美”切入。引導學生學習景物描寫。我讓學生也寫一段冬天的景物描寫,然后與老舍的這篇作比較。學生認為他自己的修辭沒有老舍用得好,語言不好,結構不好等等。在此我引導學生:“為什么本文好?好在哪里?”自然而然就進行文本的探究。在選擇切入點時,要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事可做,有話可說。這樣能激發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達到并提高教學效果。
四、精彩重讀。培養學生審美情操,從閱讀切入
每一篇選人教材的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處,從精彩處切人,讓學生在欣賞中掌握知識并培養審美情趣。朱自清的《春》,我選擇閱讀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反復閱讀,在閱讀中感受作者的情感。這一段我讓學生重點閱讀:“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從這段文字里讓學生感受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五、話題切入,內化故事,外化文本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新課程的一項要求,語文教學如何達到創新效果呢?話題切入教學我們教師也不妨試試。以“創造與科技發展”、“自信與誠信”、“力量與智慧”、“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等為話題,切人文章。學習《女媧造人》這篇文章時,我以“創造與科技發展”為話題切入。通過圖片、資料展示科技的發展。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感受,學生興趣很濃。然后追根溯源,進入文本“女媧造人”的故事。選擇話題切入點,讓學生的視野更廣闊,不要拘泥于文本,從文本走出,在更廣闊的天地里理解文本會更容易一
總之,語文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觀念,找準文本的切入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切不可對教材面面俱到地平均給力,以教師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思考,要使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積極思考,主動探究。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