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并為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交際既是學習英語的目的,也是實施語言教學的方法和途徑,要使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而不是僅僅在他們身上灑灑水而已。目前的初中英語教學還普遍存在重視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書面語、輕口頭語,重單項技能培養、輕綜合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導致學生學習英語被動,興趣差,質量低。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把英語教學引向培養交際能力的正確軌道,實踐證明交際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有利于引導他們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交際的學習中去;有助于使學生由被動轉為主動,不再滿足于被動地聽從老師安排,而是作為學習的主人,親身投人課內外活動,這也使學生擁有了更多的自由,負有了更大的責任。還有利于發掘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不再被認為擁有神圣知識的圣人,每天把知識定量地施舍給學生,而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在實際活動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便體現更充分了。
本文淺談我在培養學生交際能力中的一些做法,以期拋磚引玉,就正于大方之家。
1 緊扣教材,創設情境。
課本是教師和學生學習的依據,指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少學生學習方法不當,總是死記硬背課文,結果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索然無味。經過對教材內容整合,創設情境,對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教學效果尤為重要。創設情境主要做法是:①課前創設情境復習學過的舊知識。⑦教學中,用情境引入新的語言知識,讓學生置身于英語語境之中。③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提問、回答,然后作兩兩對話,再現課文主要內容。④組織學生扮演角色說一說、演一演,從而提高學生興趣。
2 生動活潑,寓教于樂。
針對初中學生活潑好動,追求趣味性。熱情高但不持久,雖有毅力但無恒心的心理特性和年齡特征。我緊扣課文,開展了一些有趣又有意義的交際活動,如問路、打電話等環節的教學,讓學生擔任不同角色。組織表演比賽,為了進一步激發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防止比賽活動流于一般的對話,甚至引起哄鬧。明確要求比賽分若干組進行,每組參賽者必須口頭表達流暢,清晰準確,并有表情,其他同學參與評議。下一組角色互換,讓盡可能多的同學參加比賽,賽后再評價最佳表演者和最佳評議者。爭強好勝的同學為奪得這個最佳人選,臺上臺下,人人努力,個個爭先。表演者惟妙惟肖。評議者聚精會神,既活躍了學習氣氛。又鍛煉了大家的視聽能力。
3 涓涓細流,點滴積累,
《孟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叫“一傅眾咻”。說的是有個楚國人想學齊語。請一個齊國人教他,然而卻有幾十個楚國人干擾他,逼他學齊語也學不好。這個故事說明了,這么一個道理,就是語言環境的重要性,作為一所農村中學,要形成那種有助于英文學習的語育環境這比較困難。但環境是可以改造乃至創造,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英語,在創設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在班級黑板報上開辟“英語百花園”。其中既有知識性的習題,也有趣味性的故事;既有同學摘錄來的短文,也有學生自己的習作,日記。每期由學生編寫由興趣小組評議優劣。
(2)教室里廣泛張掛英文“條幅”,側重于句型詞組,或是預習內容,或是黑板報“英語百花園”中出現過的難點,爭議等。
(3)開展“在英國”的活動,先是在興趣小組中進行,再逐步擴大范圍。要求每個同學都開展英語日常用語會語。會幾句的。鼓勵他們多講。不會的或不敢、不好意思講的,也引導他們多聽別人講。少年的好勝心理,決定了他們即使暫時還“金口難開”,但心中卻早已躍躍欲試,一旦發現其他同學會話中產業現錯誤,他們常常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并且“一發而不可收”。
責任編輯 張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