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本預算規模以社會保障基金為依據來確定,隨著社會保障繳款的數量和變化的趨勢再決定擴大或者縮小國有資本預算的規模。
我國政府預算體系目前并不完整規范。經過多年的改革推進,應抓緊建立起三項國家預算體系。
第一項是一般財政預算。一般財政預算應該采取三個措施,一是取消所有的財政資金預算,所有財政資金都要納入一般財政預算。二是從一般預算里要剝離社會保障的收入和支出。除了社會保障體系以外的民生支出都由一般預算負責。三是要剝離國有經營性資本的收入和支出。國有經營性資本的收入和支出應該納入國有經營性的資本預算。
第二項是社會保障基金預算。現行的社會保障基金預算有四大弊端:第一,許多居民群體沒有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第二,納入保障體系的企業和個人承擔的繳費負擔比較重。第三,社保基金的總量不足。第四,未實現全國統籌。所以,在編制社會保障基金預算的過程中,要推進四個方面的改革:第一,實現全國統籌。第二,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繳費范圍,使全體的居民和單位、政府公務員進入社會保障基金,不再屬于一般預算的覆蓋范圍。第三,降低企業和個人的繳費負擔。第四,除了社保繳費以外,國有資本的收益要作為社保基金預算收入來源之一。
第三,國有經營性資本預算。把目前分散在各種不同預算,包括一般預算,還有未納入預算的國有經營性資本預算全部剝離出來,集中編制國有資本預算。同時建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除國有資本的稅收納入一般預算以外,社會保障繳費應納入社會保障預算,國有資本的收益要建立起全民享用的制度。因為國有資本自身增值的需求是無限的,必須用政府立法的方式把國有資本收益的一定比例劃入社會保障基金預算,考核每年國有資本收益進入社會保障基金預算的數量,其余的部分用于歸還國有資本的債務和增加資本金。
建立上述三個預算制度,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是政府債務,包括或然債務。要明確中央和各級政府在經營性非公共服務領域的負債和或然負債都應該由國有資產及其收益償還,而不能用一般預算收入償還。國有資本預算規模以社會保障基金為依據來確定,隨著社會保障繳款的數量和變化的趨勢再決定擴大或者縮小國有資本預算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