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領導者的境界就在于,要讓下屬感覺不到他的重要性,感覺不到他的存在的狀態。
在古今中外的管理史實資料中,能夠將管理的行為與一個人思想境界及這個人的境界層次聯系起來分析的人,最早也是思路最清晰的人,非老子莫屬了。在老子的管理思想中,他將人的管理行為的表象折射為管理思想的四個不同層級的境界。
在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老子是這樣劃分管理的四個層級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太上,是指最好的意思,不知有之,就是人民根本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也就是說在一個企業里,最高境界的管理是有老板在和沒有老板在都一樣運作,員工們感覺不到老板的存在,因為這種狀況一般都出現在企業的有序治理下,各級的授權、授力、授心做得很好,責權利非常清晰,各級主管以及每一個員工都能自主管理,人人都是領導,這時就不用管理。老板可以去云游,也可以去垂釣,也可以去交友談天,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這也就是《易經》乾卦的第七爻,上九,見群龍無首,吉。在一般的常識里,群龍無首是不好的事,但是,在《易經》的帝王學中,群龍無首是管理學中最高的領導藝術境界。
其實,這種境界在韋爾奇的管理思想中也有描述,韋爾奇主張的是要領導而不要管理。只是韋爾奇未將這一思想闡述得像《易經》那么深刻和富有哲學境界。韋爾奇說,一個高效的企業應該沒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韋爾奇的意思也就是說整個公司里的管理者都是龍。將每個人都提升為龍,這同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一樣,每個人都是有理想有覺悟的人。在群龍階段的企業里,每個人都懂得自己做自己的事,老板在與老板不在企業的氛圍與運作狀況不會有兩個樣,而是一切照舊。因為,群龍階段企業已是一個有文化,有個性,享有高度自治的團體,在這個團體里面,人人都自覺是領袖,做領袖的人不以領袖自居,做士兵的不會覺到自己是士兵而被動勞動,每個人都在盡倫盡職,就像天與地,日月與星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自然的運動旋轉,春夏秋冬,冬去春來,一切井然有序,不需要誰的命令推動,地球自然就在那樣轉動,這就到了無我忘我的境界,整個公司忘記了領導人是誰,也不知道領導人是誰的時候,這個企業家的領導藝術、管理藝術也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這時的企業也算是達到了最高的企業層級。在中國目前的企業中,廣東的美的集團是在向這個方向努力的一個優秀的企業,其管理現象也開始展現出這一景象。
達到這種層級的企業,企業里每個人都自覺地知道和勤勉地在做自己的事,不用看領導的臉色來做事,不用阿諛奉承,不用虛偽,不用表現,但都能盡倫盡職,這就是群龍無首。這同老子管理學中的“太上,無人有之”的無為管理哲學是同一個境界。
這就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國君不驚民,不擾民,不勞民,不害民,百姓能無所顧忌地說:“帝力于我何有哉?”同時毫無拘束地過其悠然自得的生活,這就是老子的“太上,不知有之”的境界。人們幾乎忘了君王的存在的境界,這就是老子理想中領導者的風范。
明朝儒者呂新吾對這種領導風范進行了闡述,他說一位領導者應該是:“寬厚而深沉,遠識而兼照,造福于無形,消禍于未然,天智明勇功而天下萌受其賜。”因為天下之人均受其庇蔭,所以理想的領導者的境界就在于,要讓下屬感覺不到他的重要性,感覺不到他的存在的狀態。像這種領導,他盡力在領導你,幫助你,卻又不讓你感覺到他在領導你,幫助你,這就是老子“太上式”管理的成功案例。
這里有個美國貝爾實驗室采用“太上式”管理的成功案例。
貝爾實驗室是創造世界第一部電話機、第一部傳真機、第一只太陽能電池、第一張唱片、設計第一顆通信衛星等等電器產品的研究機構。要問該實驗室為什么會取得這么大的成就,他們的負責人陳煜耀博士指著他辦公室墻上的條幅說:“憑這個。”這條幅上寫著:“無為而治”。在這四個字下面有英文注譯:“最好的領導者是能幫助人,卻讓人感到不需要他”,及“領導人的責任要做到你在領導,又要做到別人并沒有意識到你在領導。”
老子“無為而治”所說的“太上,不知有之”,正是那種高層領導袖手旁觀,中間管理階層有能力,下層能自主管理自己的企業高級管理境界的寫照。
陽子居對老子說:“如果有個人做事敏捷,勇于決斷,通達事理,又勤于學道,那么這個人的管理境界可以和明王相比了吧?”老子說:“那怎么能和明王相比呢?這個人和會技藝的人被技能所累,有什么兩樣,他們只苦了自己的形體,亂了自己的心神。俗話說,虎豹因為身上有紋彩,招引人來獵取他;猴子因為身體活潑,狗因為會捕抓狐貍,因此被人拴起來以供玩賞役使。像這樣的人怎么能和明王相比呢?”陽子居皺了皺眉頭說:“那么請問明王是怎樣治理天下的呢?”
老子答道:“明王治理天下,功業普及,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教化才華施及萬物,但又使百姓產生不曾依靠他的感覺,雖然人們無法說出他的影響,但是每個人都喜歡和他在一起,萬物都能各得其所,而他本人卻處于神妙不可測的地位,游于虛無的境界中。”
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將管理思想境界劃分成若干層次的論述有好幾大處,如《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講:“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這是老子將管理的載體“道、德、仁、義、禮”,劃分為五個不同層次的思想和方法。這些就構成了老子管理思想境界層級學說。它是我近二十年在企業一線的實踐、學習管理、理解管理、運用管理、研究管理的過程中,能找到的人世間最清晰的管理層級思想境界說。
它的第二級境界是“親而譽之”,就是人們能把你當德高望重的親人那樣來贊美你愛戴你。第三級境界是“畏之”,像秦始皇一類的管理就是這一境界,雖然你擁有強而有能的領導力,但人們只是矮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總裁科恩,在自己的辦公桌附近放著一支馬鞭,常常為了強調語氣,把馬鞭揮得啪啪響以刻意培養自己暴君和強力領導者的形象,支配他管理行動的思想也是這一級境界。最低一級的管理者是那種既無能又無德的領導,他們或因風云際遇或因吹牛拍馬或因祖上基業而掌有權力,雖然他們身居高位,但人們卻看不起他,這就是“辱之”。這是最可憐可悲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