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十五”計劃開始,走出去成為中國對外開放戰略中的一個重要舉措。2005年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持續高速增長,投資規模不斷創出新高。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在178個國家(地區)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1.8萬家,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3220億美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企業,特別是央企大舉進軍國外市場,巨額投資、收購、兼并風生水起,中鋁收購力拓、平安收購富通、國開行收購巴克萊等特大型案例使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交易額在當年達到了205億美元,占當年對外投資額的一半以上。
隨著歐債危機的加深,2012年中國企業海外“抄底”的沖動再次被激活。商務部通報2012年1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87個國家和地區的35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43.76億美元,同比增長59.9%。大規模并購中處處可見央企的身影:國家電網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25%股份;三峽集團收購葡萄牙電力公司21.35%股份;2012年1月11日完成的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收購澳大利亞鈾礦公司42.7%的股權,交易金額高達9.79億美元。
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為中國企業尤其是央企大規模投資海外提供了資產和資源價格良好的機遇。商務部頒布了《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簡化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審批程序,下放審批權限。近期,各個行業的“十二五”規劃紛紛面世。幾乎每個規劃都提到,鼓勵并扶持國內企業“走出去”。扶持政策包括了財政、金融、稅收和保險,不一而足。
不可否認,央企近年來“走出去”有很多成功案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一些企業也交了不少“學費”。2004年以來中國共有14家企業在海外發生巨額虧損,14個項目累計虧損達950.5億元。2011年以來,主權債務危機蔓延、地緣政治更趨復雜、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文化差異導致規則習俗沖突、國際市場競爭更趨激烈。這些風險有的正在爆發,有的仍在繼續積聚。包括央企在內的國內企業在境外投資的風險防范問題日益凸顯。如何防范及控制風險,已成為國企境外投資及境外國資管理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于境外國有資產風險防范和管理主要集中于包括地緣政治風險、投資東道國的政局動蕩與社會動蕩風險、文化差異和習俗沖突帶來的融合風險和市場風險等方面。然而,我國境外國有資產總額巨大,隨著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境外資產規模的快速增長,國有產權和資產處置也會逐漸成為常態。
境外國有產權(資產)轉讓是一個不易監管且是國有資產最容易流失的高危環節。國務院國資委2011年《中央企業境外國有產權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二條規定“中央企業及其各級子企業轉讓境外國有產權,要多方比選意向受讓方。具備條件的,應當公開征集意向受讓方并競價轉讓,或者進入中央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交易試點機構掛牌交易”。筆者認為,在現行條件下,把境內通過交易機構平臺轉讓國有產權的模式引入境外國有產權轉讓程序中,具有可操作性。具體實施,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完成。
第一,國內產權交易所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處置境外國有產權(資產)。
產權交易所的運行模式在我國已經實行多年,在國有產權(資產)轉讓和處置過程中,能夠最大化地整合市場資源,有效地達到轉讓和處置的國有產權(資產)保值增值的目的。國務院國資委為了更加保證央企產權(資產)轉讓行為的公開透明,控制國有資產在這一環節流失風險,選擇確定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家產權交易所(中心)負責央企產權轉讓的掛牌招標、拍賣等項工作。北京、上海等產權交易所(中心)在經濟實力、品牌影響力、交易模式設計方面都具備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的條件。
第二,在資本集中度高、信息發達地區設立境外國有產權交易所。
目前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在178個國家(地區)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要想在所有有國企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設立產權交易所是不實際的。可以選擇在資本集中度高、信息發達地區設立境外國有產權交易所。如中國香港一直被當做亞洲金融中心,隨著中國國力增強,香港正在由亞洲金融中心的位置向國際金融中心升級。在香港這樣的區域設立產權交易所,專門用來處置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境外國有(包括民企)產權(資產),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第三,境內產權交易所設立境外產權交易平臺,讓境外國有產權(資產)在國內產權交易所直接掛牌交易。
對于目前尚不適合在境外直接設立產權交易所處置國有產權(資產)的國家和地區,對于該國家(地區)的國有產權(資產)轉讓,除了安排在香港產權交易所掛牌外,還可以考慮通過首先在國內指定的產權交易所境外產權(資產)交易平臺掛牌實施轉讓。在目前網絡技術條件下,在國內產權交易所掛牌既可以把轉讓信息傳遞給境內意向投資人,也完全可以將信息傳遞到國有產權(資產)所在國的商業領域。在境內產權交易所掛牌交易,可以邀請境內境外意向買家通過網絡對于掛牌產權(資產)競買,完成轉讓交易。
通過設立境外產權交易所以及根據情況在國內產權交易所掛牌交易境外國有產權(資產),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
首先,可以控制國有資產在轉讓環節中的流失風險,保證境外國有產權(資產)對外轉讓過程中的安全。
其次,加大交易信息覆蓋面,增加意向買家數量,有利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第三,有利于向國內更多企業發布境外投資、并購和重組信息,讓國內有意到境外投資、并購的企業更快發現相關信息,抓住投資機會。
第四,中國的產權交易所制度具有獨創性,交易模式已經比較成熟。同西方發達國家企業主要通過媒體廣告、會計師、律師、投行等方式發布轉讓信息,尋找合適買家轉讓模式相比,中國的產權交易所模式更具有交易標的公開、規則透明、信息覆蓋面廣、效益更高、更有助于產權(資產)流動的優勢。國內有實力的產權交易所通過處置境外國有產權的契機,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或者在境內交易平臺直接發布境外國有產權(資產)轉讓信息,可以把我國產權交易所的交易模式引進到其他國家的產權交易市場。當國外的企業認識到我國境外產權交易所或者國內產權交易所的先進性后,也會利用這些平臺實施其產權(資產)處置的交易行為。這樣既可以獲取更多的境外產權(資產)交易信息,為更多要到境外投資、并購的境內企業提供交易信息和交易資源,更重要的是通過交易所更公開透明的交易規則,降低國內企業境外投資的風險。
第五,我國產權交易所走出去之后,將有更多機會同境外不同形式的資本市場、投資銀行、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等合作,進而擴大中國產權交易所在國際產權交易市場的影響,擴大產權交易所的交易規模,為我國產權交易所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第六,中國模式的產權交易所走出國門,完全符合我國政府鼓勵企業走出去的方針。并且產權交易所走出去也是中國企業到境外投資的一部分。
有的產權交易所已經或正在做走出國門開展境外產權轉讓業務,但是把境外國有產權(資產)交易納入產權交易所交易平臺還需要國家制定更具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使境外國有產權(資產)通過產權交易所平臺進行交易規范化,法制化。
大規模的國有資產已經跨越國界落戶境外,我們的監管必須保證在各個環節上跟上其運轉的腳步。通過在國外設立產權交易所或者把境外國有產權(資產)交易引入國內產權交易機構進行交易,實際上就是讓國有產權(資產)處置這一環節的監管走出邊境之外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