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最要緊的四個課題:跨國經營與資源整合,改進政府管束與政策支持,國際化經營與風險監控,“走出去”戰略國際化人才支持。
在國家行政學院組織的“提高跨國經營能力”專題研討班里,45位央企領導人分成四個小組提出了影響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最要緊的四個課題:跨國經營與資源整合,改進政府管束與政策支持,國際化經營與風險監控,“走出去”戰略國際化人才支持。
課題一:跨國經營與資源整合
第一組學員的課題是跨國經營與資源整合,根據跨國經營的驅動力,這個研究組將“走出去”劃分為六種方式:獲取自然資源、獲取海外人才、獲取核心技術、獲取市場空間、獲取成本優勢、獲取專營權等。以其親身體驗,中國企業面對問題最多的是第一種方式下的資源整合。
“走出去”是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但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要“走出去”或急于“走出去”,核心競爭力不強的,核心資源在目的國受到削弱的,不適合“走出去”,比如,以中國廉價勞動力作為主要競爭因素的企業,到歐美一些人均收入較高的國家,可能會喪失優勢。
以獲取自然資源為主要驅動力的“走出去”,是保障國家能源和經濟安全的戰略舉措。對外投資是實實在在地追求收益,既不要諱談利益,也不要空談利益,要學會整合利益沖突,均衡利益各方。
一些剛開始“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很少自覺從“合作雙贏”的角度理解對外投資,盲目追求控股,甚至投資之初就有搬資源、搬工廠、搬技術的想法,結果碰得頭破血流。因此,中國企業帶著剛性需求在國外收購企業或開采資源時,應采取更加柔性的姿態和方式,形成與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和諧相處。也就是說,要實現國外自然資源和當地投資環境的有機整合。
在投資方式上,不能一味追求直接收購、控股等,可以與當地企業合作或與其他跨國公司合作,也可以在保證企業的總體利益的基礎上不強調控股權,采取多樣化的策略和方法,通過不同結構的安排來降低風險,不給外國政客以攻擊的借口。
行業協會的弱勢是主要原因,國內一些對外經貿商會官本位色彩明顯,難以有效表達業內共同利益訴求,不能真正體現行業的長期海外利益,權威性很低。反觀國外商會,行業權威性高,市場協調能力非常強。
建議:成立以企業力量為主導、而非政府或事業單位為主導的跨國經營協會組織,真正以企業的自律經營和海外協同為主線,盡快使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形成合力,避免在海外市場上自相殘殺。
課題二:改進政府管束與政策支持
第二組學員的課題是改進政府管束與政策支持,研究組認為,企業“走出去”除了需要自身的國際競爭能力外,政府搭設的“臺”的好壞,對企業“走出去”的效果有直接的關系。
首先體會到的是,缺失“走出去”戰略的總體規劃。沒有中遠期目標,沒有重點地區和重點領域的政策引導,就不可能建立政策支持體系。建議中央政府層面要組織各部門大力協同,統籌研究制訂境外投資的總體戰略、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尤其加快建立實施“走出去”戰略具體政策落實及重大項目的快速協調機制。
另外,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深受海外市場話語權和定價權缺失的掣肘。所以,政府應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主動參與全球貿易、投資、金融管制等游戲規則的制訂,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為央企實現跨國經營、提升核心競爭力爭取更寬松的外部條件。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政府審批。要突出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放松境外投資管制,大幅度下放境外投資審批權限,放寬企業境外投資的限制額度。對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建議探索對其境外投資開辦企業審批放松管制,適度授權,對額度內投資項目,可實行備案制,不再事先核準。同時,期望相關部門對企業“走出去”審批能提供“一站式”審批服務。
對于央企而言,考核問題也需要改革。為了鼓勵“走出去”,一定要允許失敗,取得巨大成績的大型國有骨干企業,“走出去”初期,無一不具有失敗的案例及教訓,正是這才造就了企業跨國經營的能力。
在考核機制上,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要將單個項目評價與整體效果評價相結合,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相結合,不能因為一次失敗而否定整體。對處于“走出去”初期的企業,可以區分國內經營情況與國外經營情況,分別考核。否則,不利于企業堅定信心。
課題三:國際化經營與風險管控
第三組學員的課題是企業國際化經營與風險管控,列舉了22種“走出去”可能面對的風險。盡管從商業角度看,經濟活動的本質就是承擔風險,“走出去”就是駕馭風險的過程,但和平崛起過程中,中國企業面對的國際化風險,在意識形態偏見、既得利益強國“圍堵”、資源競爭加劇、環境壓力嚴峻等背景下,顯得前所未有。
走出去面對最多的還是商業風險,主要有四種風險:
第一是法律風險。由于所在國法律與我國法律規定有所不同,甚至還不是一個法律體系,有的國家法律本身不夠健全,或者法律條文時常修改,而我國企業對當地法律不夠了解或對法律約束不夠重視,導致企業可能無形中觸犯對方法律,遭遇投資或經營挫折。
第二是市場風險。一是國際市場的供需關系發生變化,若不能及時了解和把握,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和國際化經營戰略決策上容易發生失誤;二是由于技術更新帶來的產品生命周期變化,影響“走出去”企業的產品市場;三是國際炒家對大宗商品、期貨、股票等領域的投機行為,使我國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面臨不可控的成本波動。
第三是決策風險。一是在戰略選擇上出現偏差,與公司既定戰略不匹配,未能發揮主業和專業優勢;二是戰略布局不平衡;以低端市場為主,在中高端市場業務占有量較小,未形成高中低端區域市場的平衡分布;三是頂不住機會誘惑,盲目進入陌生或短板業務領域,甚至發生違規操作;四是為“走出去”而“走出去”,將“走出去”作為企業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不是實現發展目標的途徑。
第四是文化整合風險。首先是管理整合風險,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組織架構等方面要進行適應國際化需求的全方位整合;其次是文化融合風險,既包括國家層面意識形態、民族、宗教、文化、思維習慣等方面的融合,也有企業層面的企業文化、組織文化、企業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融合;最后是資源整合風險,既有企業外部的國內外政策、區域資源、社會關系整合,也有企業內部的戰略、資金、人力等資源的整合。
課題四:“走出去”戰略國際化人才支持
第四組學員的課題是“走出去”戰略實施中的人才問題,目前制約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實施的最主要、最迫切的問題就是人才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足夠數量、優秀適用的國際化人才。
鞍鋼集團副總白靜瀑介紹,目前,鞍鋼集團近14萬名員工,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只有200多人,雖然也在通過國家級國際工程承包公司間接參與國外冶金工程施工,但按照鞍鋼自身的國際化戰略要求,能夠通過國際貿易的平臺尋找資源和市場投資機會,真正具備國際化項目運作能力的人才十分缺乏,對一些項目的順利開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中石油集團董事長蔣潔敏提到在西班牙和委內瑞拉的兩個項目,生產規模每年4000萬噸,投資400億美元。中方40%的股份,即160億美元,但是這個項目上真正合格人才不到100人。最最關鍵的還是人才問題。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的緬甸項目也如此。緬甸經濟社會落后,教育和工業基礎薄弱,技能與技術人才匱乏,短期內,項目建設所需的大量技能、技術和管理骨干難以實現本地化,幾乎都要從中國派遣。而由于當地政局復雜,和平與穩定環境脆弱,項目所在地又處于溫熱帶原始叢林,人煙稀少,傳染病流行,生活和工作條件極差,給項目管理,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
建議:中國企業管理層,既要從“走出去”戰略的角度,重視國際化人才自我培養為我所有;又要以全球化的視野,正常利用好項目所在地各類人才資源,實現人才國際化為我所用;更要以寬廣的胸懷和創新精神,切實從體制、機制、環境等方面創造條件,以利于發現、培養和使用優秀的國際化人才。同時,高度重視發揮團隊的整體作用,以彌補個體人才的不足。
不過,國際化人才不應被當作一個特殊的群體,而應被視為一個在企業戰略指導下,完全納入企業組織架構、融入企業文化、主導“走出去”日常工作的核心團隊。因此,無論是自有人才、還是外聘人才,無論是中國員工、還是外籍員工,一定要在企業內部統一可行的綜合機制與管控模式下進行工作,從而在發揮每一個個體的積極性的基礎上,形成團隊的整體合力,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