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創新班里教出“喬布斯”是要命的
孫軍在<創新班里教出“喬布斯”是要命的》一文中指出,假如我們的創新班要教出“喬布斯”,那真是要命的,因為那樣的班根本不可能創造新的“喬布斯”,或者更絕對一點,以我們目前的教育現狀,是難以培育出像喬布斯那樣的人的。
說“要命”是因為如果教育以培養喬布斯那樣的天才為追求的話,就誤入歧途了。教育是對所有人的一種啟蒙和文明點播,接受教育是所有人的權利。
說“要命”還因為如果學校以培養喬布斯那樣的奇才為追求的話,就把教師都得罪光了。不是學校無能,教師無方,而是教育的功能有限,學校的作用有限,老師的影響有限。
無限放大的教育,只能讓我們離教育越來越遠。教不出“喬布斯”不等于教育的無能,而是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教育對人的顯性和隱性的影響。我們要考慮教育要給人正面積極可持續的激勵,而不是負面的急功近利的影響。教育能把人教育得有平凡心態但不平凡,就是莫大的成功。
2
呼吸語文本來的味道
王愛華、曹春華在《呼吸語文本來的味道》一文中指出,“語文昧”從起初一個模糊的概念,經過多年的建構發展,已經成為支撐語文教學的重要理念,成為指導語文教學方向的重要指針。它指明了語文課堂的方向,但又沒有封閉語文教學的路徑,既有規定性又有開放性。“語文味”的生成,最重要的是親近文本、親近語言。只有這樣,才能抓住語文的“味”。“語文味”總是由內而外彌散開來的,“語文昧”的創生需要教師有豐厚的語文素養,展現出語文獨有的精、準、美的“味道”。“語文昧”“源于文本,揚于課堂”,只有深入地走進文本,沉入文字,才能真正“品”出語文的厚重、綿實、悠長的諸多“味道”。“語文味”這一本土語文教育的理論話語,必將在今后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發揮出更為顯著的理論影響力。
3
追問的四個切入點
夏俊良、溫新枝在《語文教學中的“追問”藝術》一文中指出了課堂追問的四個切入點:
第一,選準疑問點。好的問題就是好的學習內容和深入探究的切入點,我們應該善于捕捉學生的質疑,發現其背后的思維線索,層層追問,引發全體學生思考和探究,激起探求新知識的欲望,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積極和主動。
第二,強化錯誤點。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認識難免會出現偏差,這暴露了學生的真實思維,反映出學生建構知識時的困惑。教師通過追問學生的思考和理解過程,分析其錯誤原因,尋找其錯誤根源,使學生領會同一類問題的思維方式,作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第三,找準薄弱點。教師要及時地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搭設思維跳板,幫助學生開拓思路,突破難點。
第四,發現創新點。教師應通過追問,鼓勵學生創新,幫助他們找到突破點,并且體會到思考帶來的愉悅。
4
走出“教什么”的岔路口
王尚文在《走出“教什么”的岔路口》一文中指出,語文教學“教什么”的問題再次被提起,預示著語文學科自身的再次覺醒。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弄清處于它上位的也是更根本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教”。
“教什么”取決于“為什么教”,換言之,“為什么教”決定了“教什么”。“為什么教”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為什么要在中小學設置語文課這個問題。是就事論事,還是首先弄清“為什么教”這個更根本的問題,這是第一個岔路口。葉圣陶等前輩和語文課程標準已經作出了明確的回答:為了培養、提升學生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接下來的一個岔路口,就是教什么才能達成這個目標。應當啟發引導學生去學習經典的(起碼是優秀的)漢語作品是如何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說得簡潔一點,就是一篇作品是如何表達的,而不是它表達了什么。車子是載人載物的工具,人與車可以分開來,而唯獨語言文字作為形式的一面和作為內容的一面是不可分割的。“如何表達”與“表達了什么”有機地統一在作品之中,但我們讀者卻可以有不同的側重。
5
成立名師共同體意義重大
薛法根在《共同體:助推名師成長》一文中指出,成立名師共同體可以從三個方面為個人的專業成長打破瓶頸:
一是給予名師成長的動力。名師在成長的漫漫長途上,往往付出了額外的時間、精力與體力,在“功成名就”后,總有一種“歇一歇”的渴望。一旦這種渴望的情感被確定后,就會漸漸喪失積極進取、迎難而上的沖勁,滋生一種優越感和滿足感。而共同體內聚集著眾多的名師,群體本身具有一種潛隱的競爭力,將散落各地的名師聚集起來,可以將這種潛隱的競爭力轉化為名師個人內在的發展驅動力。
二是尋找名師突破的方向。名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自己的教育或教學思想,往往會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教學風格,乃至教學主張。但是,當一個人的教學經驗或者教學觀點日趨成熟時,往往也是他走向封閉的開始。名師要有新的發展,必須走出封閉。在共同體內,有專家指導、課題引領和深度對話,名師能獲得專業提升,最終找到自己的方向。
三是實現名師自身的價值。名師在各自的教學領域發揮著指導和引領作用,而在指導的過程中,名師要向別人解釋、分析各種疑難問題,這種“教”的過程最能讓“教者”受益。同時,名師的專業影響力,不僅是學術上的輻射力,更重要的是人格和師德的感召力。名師理應肩負起點燈人的責任,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照亮更多教師的內心,激起他們對教育的追求和熱情。
6
減少“刻意的教育”
李鎮西在《減少“刻意的教育”>一文中指出,沒有人會否定教育有著鮮明的目的性,教育要給人以積極的引導和影響,這是教育的使命使然,否定了這一點,就否定了教育本身。
但是,現在的教育,很多時候太刻意了,甚至太做作了。為了讓學生孝敬父母,便讓孩子回家給媽媽洗一次腳;為了對孩子進行磨難教育,便在暑假把孩子帶到農村住一個月。但孩子在給媽媽洗腳時,在鄉下生活時,始終知道這是游戲,覺得好玩、有趣。這種“刻意教育”的效果肯定是有限的。
無數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教育的意圖隱蔽得越好,教育效果就越佳。不動聲色,不知不覺,了無痕跡,自然潤物,潛移默化……這是教育的藝術,也是教育的境界,可稱為“自然的教育”。“自然的教育”,通俗地說,就是培養孩子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愛的教育,就是培養學生懂得愛、表達愛、傳遞愛的生活習慣。學習教育,就是培養學生酷愛知識勤奮讀書樂于探索的生活習慣。勞動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在班級在家庭乃至以后在社會勤勞的生活習慣。吃苦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在平凡的日子不畏艱辛,以苦為樂,辛苦中尋樂的生活習慣……這樣的教育,同時又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需要融入每天的日常行為中,培養的是孩子自然而然的善心與善行。
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