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知識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高考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高考對語文基礎知識的考查卻存在很大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脫離實際應用語境,二是為這些基礎知識人為地制造假語境。這兩方面本質是一樣的,即所考查的知識內容都缺乏真實的語境,無論是脫離語境還是制造假語境,都無形中將這些基礎知識孤立起來,所考查的內容也成了一種死知識而不是活的知識。比如2011年高考天津卷對近義詞辨析的考查:
下列語段橫線上填入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作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首,梅為歷代文人雅士所____。此刻,寺院周圍莊重的紅墻,是我們鏡頭畫面中的中國紅;____的雪花,是飄舞在空中的精靈;而晶瑩如黃玉般的臘梅,暗香____,____遺世獨立的佳人。
A.鐘愛 洋洋灑灑 浮動 好像
B.喜愛 紛紛揚揚 浮動 猶如
C.鐘愛 紛紛揚揚 飄動 好像
D.喜愛 洋洋灑灑 飄動 猶如
其中第一空是有關“鐘愛”和“喜愛”的辨析。很明顯,此處“鐘愛”似更合平文人的性情,且“鐘愛”比“喜愛”程度更深,因此也更符合“作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首”的語境,但命題所給答案卻是“喜愛”。另外,第四空中用“好像”也未嘗不可?!昂孟瘛钡囊馑纪蔼q如”,只不過略顯口語化罷了。當然,第二空“紛紛揚揚”和第三空“浮動”是較為確定的,因此答案只能勉強選B。
試題中更有為詞造境者,如:
這位文學老人被譽為“農民詩人”,他最善于在田間地頭和鍋臺灶邊捕風捉影,從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發現勞動之樂、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甚至還有“蚯蚓斷成兩截,就成了兩個生命,從此南轅北轍,各奔東西”這樣的句子。
高考對病句的考查更是讓人難以捉摸。如2011年江蘇卷的一個選項:
為紀念建黨90周年,“唱支山歌給黨聽”歌詠比賽將于7月1日舉行,屆時校長和其他學校領導也將登臺參加比賽。
此句為錯誤選項,錯因是“其他學校領導”有歧義。的確,單看此話是有兩種理解的可能:一是指其他學校的領導,二是指本校的其他領導。但事實上,這句話在說話現場是絕對不會引起第二種理解的,因為當時的語境一定會抵消它的歧義性。我們再看2010年全國課標卷的一個例子:
最近相關部門對兩個小區新裝修的住房進行空氣質量檢測,結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標,而引發甲醛超標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適的裝修造成的。
此句話的后半部分“而引發甲醛超標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適的裝修造成的“自然是犯了句式雜糅的語病,但是前半部分中“最近相關部門對兩個小區新裝修的住房進行空氣質量檢測”一句若單獨看,則與上面所說“屆時校長和其他學校領導”一樣是會產生歧義的病句,但是后面緊接著的“結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標”卻提供了一個語境,消除了前面歧義的可能性,因此“兩個小區新裝修的住房”就只能是兩個小區,而不是兩個住房。由此可見,只要提供了一定的語境,所謂的歧義便不再成為問題,那么考試中故意去掉語境來考查句子的歧義這種考查方式本身就值得懷疑。如果這樣生硬地考查,恐怕任何一個大作家文章中的某句話抽出來都會成為病句的,而且不止于“歧義”。估計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考查導向,所以才導致了魯迅《孔乙己》中“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這樣一個極富文學色彩且蘊涵作者復雜情緒的句子被學生判定為犯有邏輯錯誤的病句。
再來看看排序試題。這類試題本應重點考查學生實際語言表達應用能力,但是卻變成了地道的排除試題。如2009年高考海南寧夏卷的一道題: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第十屆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會徽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著青少年朋友在中運會上充滿激情、滿懷希望、實現夢想。
①會徽還將“十”和“中”巧妙地融入其中
②色彩上采用紅、綠、藍三種顏色
③指出本屆運動會的特征
④體現了本屆運動會“陽光運動”的主題
⑤猶如一個在奔跑或舞動的陽光少年
⑥仔細看又有一個變形的漢字“長”,點明運動會的地點
A.④②⑥①⑤③
B.④③⑥②①⑤
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
若按句間語義關系則能排出⑤④①⑥③②,但是再看標點,就會發現這樣排序似乎不妥。句①不是完整的一句話,故放于第三空“;”前不合適。命題所給答案C“⑤④⑥①③②”與我們排序的差別恰在①和⑥的前后順序上。按照答案,則①③相連應表達一個連貫的意思。但是說“會徽還將‘十’和‘中’巧妙地融入其中,指出本屆運動會的特征”,從表義上來說似乎也并不順暢,因為會徽上的“十”和“中”無非表明這是第十屆中學生運動會而已,還稱不上什么特征。若按我們原先的排序,將③放于⑥之后,則恰恰能揭示出會徽上“長”字的雙重內涵:表層是點明運動會的地點“長沙”,深層又指出其長遠的運動理念。這正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中藝術化的“京”字既表明了舉辦地“北京”,又表現出了“奔跑、歡迎、陽光、向上”的理念一樣。這種深層的運動理念才應與其特征相關聯。但遺憾的是,試題的四個選項都不符合我們的想法。更遺憾的是,盡管此題就句間邏輯關系及標點符號等設置了重重障礙,但是學生在實際做題時卻可以根本不用像我們那樣進行復雜的思考推斷,他們只用確定句②放于最后,與題干尾句相照應,便可以輕松地排除掉A、B、D三項而選出正確答案C。這種排除法非常靈驗,同時也將語義邏輯的思維過程排除得一干二凈,這也讓我們不得不懷疑此類試題的考查意義。
通過以上舉例分析,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目前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考試的機械繁復。這些考查看似有理,卻并不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這些無謂的詞語辨析、病句修改、連貫排序上,效果又如何呢?情況往往是這樣的:學生詞語辨析做得非常棒,作文中卻派不上用場;病句類型掌握得很好,做題十拿九穩,但是作文中卻常常病句連篇;連貫排序試題的排除法駕輕就熟,但是作文卻常常語義不通、結構松散。
這是為什么?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考查和教學都聚焦于做題,而不是實際應用。辨析并不是目的,而是為了自己能夠正確地應用,因此,與其教會學生熟練地辨析,倒不如教會他們熟練地應用。學生如果能夠用得很好,那么他自然也就能夠辨析正誤。退一步說,即使仍不能辨析高考中的語詞病句等錯誤類型,也無甚大礙。讓那些煩瑣的錯誤類型留給以后致力于語言研究的學生吧,對高中生而言,能實際應用比會辨析更重要、更迫切。讓我們把更多的寶貴時間留給更為有用的事情,不要讓學生大好的青春時光全都消耗在判斷辨析這些無謂的人為制造的基礎知識上。我們相信,當學生閱讀了一定量的優秀文學作品之后,他們一定能準確地判斷出語詞語句的正誤好壞。
從心理學角度講,將目光聚焦于判斷辨析和聚焦于實際應用,其所調動的心理機制是不同的。前者更傾向于找出錯誤,后者更傾向于正確應用。從某種程度上說,前者是一種破壞,后者是一種建構,前者是負向的心理活動,后者是正向的心理活動。就學習而言,正向的建構遠比負向的破壞更有用。這讓我們想起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那個著名的“種莊稼和除草”的故事——哲學家在草地上給弟子上最后一課,問:“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甲說:“用鏟子鏟。”乙說:“用火燒?!北f:“撒上石灰。”丁說:”連根拔去?!闭軐W家說:“都試一下。如果沒有除掉,一年后再來此相會?!币荒旰?,都來了,哲學家未來。但他的弟子看到滿地茂盛的莊稼而無一根雜草,終于悟到了一個真理:欲無雜草,必須種上莊稼。
看來,一味地除草是沒用的,只要種上莊稼,草自然就會消失。我們當前的基礎知識考查就在引導學生花大力氣去除草,但草似乎愈除愈多。如果我們能聽從蘇格拉底的勸告,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耕種上,那么待禾苗強壯時,草自然會被克死。
關于語言教育的低效,早在幾十年前呂叔湘等前輩就已表示過深深的憂慮,時至今日,語言教育低效的問題依然嚴重存在。譚學純教授在2003年主持福建省高考閱卷工作時曾就一個有關“遺傳”定義的語用試題大發感慨,并指出目前語言教育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忽視了這樣幾個事實:“1.語言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但實施語言教育的手段卻主要是干巴巴的概念。2.如何使活生生的人在接受語言教育的過程中,回到鮮活的生命狀態,如何在概念認知和修辭認知之間找到語言教育的平衡點,我們目前的語言研究關注得極少。3.語言教育應該以盡可能少的成本,獲取盡可能好的成效,而人對世界的認知,包括對世界的表述和理解,是修辭化優于概念化的。修辭使現實世界在言語活動中成為審美化的世界,使之更深地植八人的意識,這是我們的語言教育理念應該面對、但卻沒有面對的事實。”(《文學和語言:廣義修辭學的學術空間》)此言得之矣!
“當我們走得太遠,別忘了為什么而出發。”詩人總是善于用精辟的詩句來警醒我們。我們目前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考查正是因走得太遠而迷失了方向。我們應該回到語文教育的原點,作到目中有“人”,并教授和考查“活”的語文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