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退避三舍”不等于“望而卻步”“裹足不前”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及《僖公二十八年》記載:晉國公子重耳出亡楚國,受到禮遇,楚成王問他如何報答,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兩國交戰(zhàn),晉國將“辟(同‘避’)君三舍”(古代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三舍,九十里)。后來在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已經(jīng)當上晉國國君的重耳果然履行諾言,命令軍隊“退三舍以辟之”。后來就用“退避三舍”比喻對人退讓,不與相爭。例如《儒林外史》第十回:“賢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孽海花》第二回:“這叫做群仙領袖,天子門生,一種富貴聰明,那蘇東坡、李太白,還要退避三舍,何況英國的培根、法國的盧梭呢?”又如郭沫若《創(chuàng)造十年》:“凡是所謂大人名±,我總是有點十白。外國的大人名士不用說,就連吾們貴國的,我也是只好退避三舍的。”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二十七章:“沒有吳教授時,王鴻賓教授是一個活躍人物……可是一碰到嘴巴不閑的吳教授,他卻要退避三舍,再也輪不到他。”
從“退避三舍”的出處和古今典型用例不難看出,這條成語比喻的是對人退讓,避免沖突,或甘拜下風,不敢爭勝。它同“針鋒相對”意思相反,同“望而卻步”“裹足不前”也有明顯的區(qū)別。
“望而卻步”意思是遇到危險或力不能及的事情而向后退縮,“裹足不前”意思是由于顧慮或畏懼而停步不前,它們都同“勇往直前”意思相反。有人沒有準確把握這幾條成語的含義和相互區(qū)別,常常把它們混為一談。例如:
(1)在扶起老人的“小善”面前,眾人之所以退避三舍,并不能盲目歸咎于人情冷漠……許多人擔心遭遇“碰瓷”,害怕善因結(jié)出惡果,最終
“見義不為”。
(2)對自己有利的事情爭先恐后,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就退避三舍。
(3)英國女子弗蘭·丹多……患有一種奇怪的“香蕉恐懼癥”,不得不對這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果退避三舍。
(4)這個事件(按,指圣元奶粉含有激素)將會使消費者退避三舍,其產(chǎn)品將會無人問津,從而使企業(yè)受損甚至倒閉。
(5)煩瑣冗長的學術著作總是讓人感到枯燥,退避三舍,有不敢親近之感。
看見老人跌倒而不扶,是因為擔心“碰瓷”;遇到于己不利的事情就退縮,是因為害十白損害個人利益;不敢接近香蕉,是因為患有“香蕉恐懼癥”:不敢購買含有激素的奶粉,是避免影響健康;不愿接近某些著作,是因為嫌它煩瑣冗長。所有這些,都不是對人讓步、不與相爭,也不是自愧不如、甘拜下風,顯然都不能說“退避三舍”。只有改為“望而卻步”或“裹足不前”之類,才能文從字順,豁然貫通。
此外,在以下兩種語境中也不能使用“退避三舍”:
(6)管住公款吃喝的嘴,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有了曝光和質(zhì)詢,一切假借公務名義的吃喝才有可能退避三舍。
(7)由于工作的特殊,一般人對我們紀檢干部都是退避三舍。
例(6)可以改為“銷聲匿跡”,例(7)可以改為“敬而遠之”。
二、“無所不至”不等于“無微不至”
“無所不至”語出《論語·陽貨》:“鄙夫可與事君也歟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何晏集解引鄭玄日:“無所不至者,言其邪媚無所不為。”鄭玄用“無所不為”釋“無所不至”。楊伯峻《論語譯注》用“無所不用其極”翻譯“無所不至”。“無所不為”和“無所不用其極”都是沒有什么壞事干不出來的意思。例如《禮記·大學》:“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紅樓夢》七十二回:“旺兒的那小子,雖然年輕,在外吃酒賭錢,無所不至。”又如毛澤東《論聯(lián)合政府》:“他們對于各少數(shù)民族,完全繼承清朝政府和北洋軍閥政府的反動政策,壓迫剝削,無所不至。”茅盾《趙高指鹿為馬論》:“其后矯詔殺扶蘇、蒙恬,竊符弄權(quán),無所不至。”
“無所不至”還有一個意思是無處不到,極言所到之廣。語出《史記·貨殖列傳》:“周人既纖,而師史尤甚,轉(zhuǎn)轂以百數(shù),賈郡國,無所不至。”例如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序》:“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這個意義現(xiàn)在仍然有人使用。從這個意義又引申出極其周到、完備的意思。例如《陳書·殷不害傳》:“不害事老母,養(yǎng)小弟,勤劇無所不至。”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慈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這個意義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褒義成語“無微不至”所取代。所以《現(xiàn)代漢語詞典》以“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壞事)”釋“無所不至”,準確地反映了這條成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含義和用法。
“無微不至”始見于清代。如清·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張姬愛兒如己出:姬病,兒侍奉湯藥,無微不至。”意思是沒有一處細微的地方照顧不到,形容關懷照顧極其細心周到。這條成語出現(xiàn)以后,由于具有鮮明的褒義色彩,立即被廣泛使用。例如老舍《四世同堂》五八:“金錢而外,她需要安慰與愛護,而馬老太太與長順是無微不至地體貼她,幫助她。”巴金《除惡務盡》:“周總理對文藝工作和文藝創(chuàng)作的關懷,更是無微不至。”
早在五十多年前,周祖謨先生在《漢語詞匯講話》一書中就曾指出:“‘無所不至’和‘無微不至’有褒貶之分,不應混淆。”但是時至今日,仍然有人用貶義成語“無所不至”形容關懷照顧細心周到,就令人感到褒貶色彩不協(xié)調(diào)了。例如:
(1)妻子無所不至照料殘疾丈夫50年。
(2)中國人特別寶愛子女,體貼呵護無所不至。
(3)售樓處工作人員的精心布置,以及對于客戶無所不至的精心呵護,這些,都讓大家對首開及國風的未來充滿期待和幢憬。
以上諸例中的“無所不至”都應改為“無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