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家的熟人打來電話,問及作文教學的辦法。他在一所普通中學教初中語文,工作很努力,又很困惑。他的問題是:
“我現在教初一,我的學生作文比較差,很想加強訓練。除常規作文外,是叫他們寫日記呢,還是寫讀后感?”問題提得很具體,有一定的限制性。我平時最怕老師提“怎么提高差生的作文水平”之類大而無邊的問題。現在他的問題很具體,我就盡自己所能來回答,盡管匆遽之中我的回答未必稱善。
“既然你的學生作文程度較低,那么還是寫讀書筆記為好。讀和寫結合起來,協調發展,相得益彰。如果叫學生寫日記,必然叫他們觀察生活,注意內心的體驗,這當然是很好的作文訓練之道,只是太難了,對于初一的孩子,尤其是作文能力較差的孩子,這種要求未必合適。
“作文實際上是一種轉化過程,將外在的東西轉為內在的東西。外在的東西是一種觸媒,在寫作主體內心有初步審美投射和較為深刻體驗的時候,進入他的視野,進入他的頭腦,落于他的筆端,這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這種外在的東西又可一分為二:一是現實生活之干事萬象,包括親身體驗;二是間接感知的事物,包括所見所聞所感所思。顯然,第一種直接取材于生活的作文路數難了點,因為初中生畢竟是初中生,不是作家或文學愛好者,他們還不會從生活中截取最重要的‘片段’,找到最恰當的切入口,并用一根感情的或思想的紅線將事例串聯起來。或許有人說,生活處處有靈感,問題是靈感太多,學生反倒不知道抓住一絲靈感,躊躇之間,靈感忽奄逝去。
“第二種間接取材、間接感知,即通過閱讀提取作文資源,又如何?這種作文資源易于獲取,俯拾即是,不求諸鄰。一方面,文章有如窗口,是經過作家精心選擇而創設的一個窗口,能打開學生與現實生活的觀察面和接觸面,具有很強的指向性,指示他們作定向的感受、思考、分析、揣摩;另一方面,作品提示了寫作的范例,內中技巧、法則、機趣等無所不包,學生自可從中獲取作文的感覺習慣、思路程序、言語模式等。
“道理雖說不難懂,但操作起來仍要費些心思,因為方向相同而路數不同,結果也會迥乎其異。具體到你這里,怎么開始做?建議先讓學生讀課文,以陌生的眼光、親和的態度重讀課文,可能會獲得一些感想。如果差一點的學生,把老師在課堂上分析的或同學們討論的心得體會用筆復述一遍,對他來說也不失為一篇成功習作,因為經過了他的思考、選擇、組織,經過了他的運筆表述,有內容、不空泛。等到幾度練習之后再進一步,讀新課文,寫新的難的閱讀感想,或針對思想內容,或針對藝術特色來寫。這就脫離了老師的‘扶持’而獨立地理解、把握、解說文本了,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這么一來。學生讀課文更加深入細致了,老師上課也算是減輕負擔了,能否算是讀寫結合的良好范例?
“若猶嫌不足,可以擴大眼界,讓學生讀課外讀物,寫心得體會,或模仿著搞點小創作。學生課外閱讀應是限制與自由相結合。自由就是學生隨意讀,讀什么和怎么讀都由他自選;限制就是限定閱讀的品種和文篇,以及閱讀的方法。自由與限制兩相結合,孰輕孰重由老師和學生自定。自由式閱讀不說了,由學生隨心隨意去暢讀;限制性閱讀,可以由老師精選文篇,提示寫讀后感。老師精選的文篇應是經典的,適合特定學齡閱讀的,能提升語文能力的,與課堂所學課文有這樣那樣關聯的。
“借此機會我特別提示閱讀古詩詞要寫賞析短文。現代中學生要積累(應說珍存)一定篇數的古詩文于腹篋中,以奠定一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基石。現在中考試題都有古詩詞賞析,不要等到臨考了才開始訓練寫賞析短文。寫這種短文是有難度的,既要讀懂原作的意思,又要會提取和升華,找到賞析的角度,把該說的話都大概說到。注意,是寫短文,從輕巧易為開始起步;如果愿意多寫幾句、幾段則更好。
“等寫讀后感練到一定程度了,可以輔以寫生活感受。要提示學生:你的閱讀能力強了,賞析水平高了,可以像那些文章作者一樣,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描寫生活,借助你從閱讀鑒賞中習得的技巧,寫出你更為滿意的‘下海作文’——投入生活之大海所創寫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