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家葉圣陶先生1961年曾寫過一篇《教師下水》的文章,其中他這樣寫道:“語文教師教學作文,要是老師自己經常動動筆,或者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指導和幫助學生。”新課程背景下,作文教學的成功并不依賴于作文教材,而是取決于教師個人的深厚底蘊。
一、 教師寫“下水文”是提高自身素質與學生共同進步的過程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要有良好的寫作功底。通過寫“下水文”,教師能找到寫作的感覺,在訓練學生的的同時,也訓練了自己。學生在仔細“拜讀”老師的文章后,自會有一番評論,教師也可以從中覺察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地改進,提高寫作能力。所謂“水漲船高”,教師的寫作水平對學生的寫作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同學生一起寫作,是與學生共同進步的過程。同時教師能寫那些公之于眾的“下水文”,是把教師從“高高在上”的講臺,直接拉到了學生文友的位置上。這在無形中就拉近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有利于發揚教學民主,增進師生感情。
二、 通過寫作“下水文”,促進作文教學的完成
教師在寫作“下水文”的過程中,對于審題立意、布局謀篇、遣詞造句定當有所研究。通過親身感受,對于學生的此次作文,老師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這將使此次作文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與此同時,教師的“下水文”便成了學生學習的范文,為學生的作文起了示范作用,讓學生消除了畏懼心理,有勇氣“下水游泳”,從而逐步學會“游泳”。老師的“下水”行為,不僅為學生起到了榜樣示范作用,還會使學生產生“移情”體驗,即當學生真切感受到老師的良苦用心之后,會更主動與教師配合,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就被激發出來了,作文指導課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教師的文章對學生有著很大的誘惑力,因而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寫作的愿望,有了能夠寫好的信心,這樣就能獨立完成寫作。
教師的“下水”作文應注意以下幾點:
作文素材要“親切”。所謂“親切”就是指,教師在下水作文中所選取的素材一定要貼近學生生活,最好是學校發生的事情,或者全班同學都熟悉的事情,這會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讓學生知道,哦,原來這事也可以寫進作文。只要作文的素材貼近了學生,學生才好在以后的作文中學會選取身邊的素材,這樣學生才能寫出貼近生活,具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來。
學會“蹲下身來”作文。所謂“蹲下身來”作文就是指教師在作文中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一定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學生。用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口吻、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來寫。教師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跟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跟學生同時起跑,這樣寫出來的下水作文,學生才會感覺到真實、可感、夠得著。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克服畏難的情緒,激發寫作的欲望,從而樹立寫好作文的信心。如若不然,或許教師搜腸刮肚,辛辛苦苦寫出來的下水作文,就真的失去了指導的作用。
下水作文不一定非常完美。對于下水作文,很多教師都認為,下水作文一定要寫的好。一來,這可以顯示出教師的水平,二來,對學生的指導意義就越大。果真如此?其實不是的。我們“下水作文”目的只有一個——讓學生學會跟著作文。如果教師的作文太好,會給學生一種可望不可及的錯覺,這更加拉大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反之,如果老師的作文不是那么完美,學生就會感覺到自己“跳跳就能夠得著”,那么他就會模仿老師來寫,時間長了,自然就會作文了。
三、教師的“下水作文”要接受學生的點評
教師的每一篇下水作文,第一個要求是必須要讓學生多讀,從而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自由發言,或褒或貶都可以,教師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學生對老師作文的表揚、批評都是學生思考的結果,同時,學生也會有一種“老師的作文也不過如此”的感覺,這樣,學生在思考、批評的同時,自己的文章,也大概有個模型了。經過進一步的加工,感情的注入,完成一篇篇文質兼美的作文來,也不是不可能的。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