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對教師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一改往日被動的精神狀態與行為方式,成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實踐者和創新者。自古以來,師者為范,教師是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伙伴和合作者,這要求教師要用陽光教育理念和人格,用關愛、寬容和賞識去構建陽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校園充滿歡聲笑語,讓學生奮發向上。
一、以愛育愛,為學生營造一個平臺
現在我們不時聽到學校老師的聲音:學生愈來愈難教!也不時聽到學生的聲音:我們不喜歡某某老師!這些情況表明在現代師生關系中產生了新矛盾和新問題。在問卷調查中我們又發現:約95%的學生討厭上課板著臉孔的老師,大都喜歡態度溫和、和藹可親的老師。因此,陽光教學以“微笑教育”為切入點,倡導“以愛育愛,塑造人格”,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愉快的學習平臺,讓學生敢說敢講,敢于問個為什么,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素養和創新精神。在陽光教學中,課堂上,學生不存在任何戒備心理,因此思維活躍,暢所欲言,學生大膽發問,向同學、老師挑戰,整個課堂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愛,給了學生展現自我的平臺。如上《七色花》一文后,老師讓學生進行拓展訓練:假如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會怎樣用?結果學生想法不一,有的說:“我要讓所有的殘疾人恢復健康。”有的說:“我要讓瀕臨絕跡的白熊,恢復原狀。”也有的說:“我要讓世界上的窮人都變成富翁。”他們的回答都體現了一種童真和純樸,這也是在老師的愛心孕育下的另一種愛。
愛心猶如一盞明燈,只有用愛心去照亮學生,學生心靈的火花才得以點燃。
二、人格示范,為學生立好一個榜樣
陽光人格倡導理解、寬容和悅納。身處信息急劇增加,知識快速更新,網絡技術廣泛應用的信息時代,學生不再把教師看成是唯一的權威。他們不甘心再做有形課堂的“金絲鳥”,而是渴望成長中教與學有更多的理解和溝通。也就是說,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徹底地摒棄傳統教育中的“我講你聽”、“我管你從”的帶有專制色彩的管理以及僵硬刻板的說教模式,因為這種模式容易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得師生關系“格格不入”。在陽光教學中,我們倡導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可以蹲下去跟學生講話,教師和學生幾乎成了學習的伙伴,在這種氛圍中,學生不是“怕”老師,而是“敬”老師。有一名學生剛入學時整天跟老師頂嘴,碰到老師從不打招呼,作為老師,我們沒有因此而斥責他,而是耐心地找他談話,每天都主動與他打招呼。慢慢的,他發現了老師把他當朋友。第二學期他便主動與老師打招呼了,上課也不再跟老師頂嘴,而且在群體中能和同學友好相處。
誠然,教育需要一種智慧,一種超越知識的智慧。講大道理充其量僅僅是一種知識,大道理講多了,就好比浮在空中的塵埃,學生便充耳不聞。實踐告訴我們,身教重于言教,行動就是無聲的語言。
三、賞識教育,給學生注入一股暖流
陽光教學是把民主還給學生,建立平等師生關系,啟動學生學習的潛能。在陽光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利用“體驗式、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等學習方式,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又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團體精神,教師有計劃、有導向地精心設計教法,組織學生學習,在民主寬松的課堂氣氛中,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課堂上,老師用得最多的是“你真行!”、“你真棒!”,對后進生發言不夠流利、準確的,老師也會投去贊許的目光,然后鼓勵他說:“你講得真好!請接著說,你能行!”在學生的作業本中,學生最企盼的是老師的一個“A+”加“Good!”或“I belive you can do it!”。在課間活動中,老師的一聲“小天使”(成績優異者)、“百靈鳥”(朗讀優美者)、“小博士”(知識面廣,喜歡看課外書者)、“小作家”(喜歡寫作者)等帶賞識的個性鮮明的雅稱,給了學生無盡的鼓舞與歡欣,學生為此雅號而努力,而奮發向上。
賞識教育猶如春日里暖暖的陽光,照耀著顆顆幼小的心靈,它不僅僅是表揚加鼓勵,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愛,它是不隨分數、名次而波動的,它是學生遭遇困難的一種鼓勵,是學生犯錯的一種合理寬容,是風平浪靜日子里一種揚帆開進的動力。老師與學生溝通的奧秘在于——走進學生的心靈。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