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優質課離不開教師對各教學環節的巧妙設計,精心優化。那么如何設計好課堂教學每個環節?
一、導語設計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1. 明知故問
明知故問可刺激學生大腦的興奮點,讓學生以飽滿的情緒進入學習狀態。如教學《懶惰的智慧》一文。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導語:懶漢一直以來都被人們鄙視,人們對他們的行為更是嗤之以鼻,說到那個“燒餅掛在脖子上”的懶少年,人們總認為他被餓死是活該的。那么,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篇批判(讀出重音)“懶漢”的文章。這時學生馬上會提出反駁:“不是批判,而是贊美。”教師這時可以故作驚訝地問:“懶漢也值得贊美?他們有什么值得贊美的?”為了駁倒教師的“錯誤觀點” ,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他們那種躍躍欲試的心情那種群情激昂的氛圍簡直難以言喻。
2. 巧設懸念
問題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思維永遠從問題開始。新課導入時,教師要適當地設置疑問和懸念,既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探疑心理,又能點燃學生急切求知的欲望。如教學《駱駝尋寶記》,我們可以這樣設置問題;課文題目是《駱駝尋寶記》,但文章除寫“駱駝”外還寫了其他許多動物,想想為什么要寫這么多動物?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隨著疑問的提出,懸念的設置,學生必然懷著迫切的心情,認真閱讀整篇課文,從而刨根問底,追根溯源。
二、導讀方法一波三折,靈活多變
1. 明確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為學生自主探究進行學習導向的。如果不想在不怎么重要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和精力,那么明確確定教學目標,是至關重要的。如教學《家》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教師要從認知領域到情感領域,從識記、理解、分析到綜合運用,明確教學目標,使學生學習有明確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2. 選準最佳切入口
一篇課文,能否選準切入點,對分析理解課文“可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教學《石縫間的生命》一文,解題后,教師可以單刀直入地問:“課文中有哪些描述石縫的詞語?這些詞語描述的是一種怎樣的生存環境?接著,就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石縫間的生命是如何生長的?要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形容石縫間的生命狀態。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把握課文的主旨。
3. 提倡質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教師如能教會學生抓住文章疑點,“援疑質理”,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誘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興趣,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教師可讓學生質疑。如有學生提出:“寫我姐姐愛打扮和嘴饞,這些是文章的敗筆嗎?”遇到這類的問題或情況,教師一般不要作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要引導學生從文中找根據,以集體的智慧來解決問題。通過爭論,大家認為這并非文章的敗筆,而是“妙筆”之所在,“妙”在它從側面烘托了我家窮,渴望于勒早日回家,為下文“我”父母不認的于勒、躲避于勒埋下了伏筆,從而進一步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三、結語形式精彩紛呈
1. 問題探討式
中學生大都喜歡解答能自圓其說的“開放性”問題,因為這樣可以鍛煉他們的求異思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這種探索心理,在課臨結束前設計好可以多角度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再次迸發思維的火花。如教學《曹劌論戰》,教師可問:“曹劌在文中精辟地論述齊魯長勺之戰,弱魯戰勝強齊的根本原因——‘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也就是“取信于民”,同學們試想一下,古代戰爭武器簡陋,要“戰必勝”,靠的是百姓的支持和擁戴。那么,現代高科技戰爭要取得勝利又靠什么呢?”
2. 輻射遷移式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課尾,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富有代表性的問題,啟發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體現知識的遷移,能力的提高。如教學《出師表》一課,學生普遍對歷史故事中的歷史人物感興趣,下課前,教師可設計誘導學生用四字短語對諸葛亮的才干各抒已見,讓學生開動腦筋,暢所欲言,思維的火花就會四處迸射。
3. 課外延伸式
比如《橋梁遠景圖》的教學,課尾,教師可以設計讓學生想象“遠景圖外的橋”,另起波瀾,把學生的視點由課內引向課外,促使學生的思維發散開去,誘發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然后教師小結:“同學們的想象很豐富,把‘遠景圖’外的小橋設計得新穎、別致、獨特。想象是美好的,但想象的基礎是現實,我們如何把現實、想象、理想三者聯系起來,架起一座到達理想彼岸的知識橋梁呢?”既使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又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余韻悠遠綿長。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