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西文明交融碰撞,當歷史走過廢墟、展望明天時,不少中國人對集體主義或多或少心存芥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強勢的西方文化以其濃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吸引了反思、尋覓的中國人。一時間,對個人主義的推崇、對自主人格的向往,催生了許多具有改革意義的教育思潮。面對我國目前家庭實際情況,獨生子女成為家庭核心,由于家長的過分溺愛,養成孩子自私自利、霸道的性格,因此對小學生進行以班級建設為主的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和培養, 必然成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小學生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生理要求的轉變, 是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最佳切入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 小學是人生踏入社會大集體的第一站。大多數學生完成從家庭到學校集體生活的轉變, 需要一個很長的思想磨合期。他們幼小的心靈充滿了天真與幻想, 應該說還是一片凈土。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從這時開始進行集體主義思想的教育, 既是他們個人生活轉變的必然需要, 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應看到, 如今的小學生絕大多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 他們受到不同家庭環境的熏陶, 性格各異,脾性萬千。有的甚至成為家中的“小皇帝”, 處事往往以我為中心, 唯我為之, 一事當前, 考慮自己多, 考慮別人少。當他們離開家長的呵護, 步入校門的時候,在其家中形成的不良習慣是一時難以改變的。因此, 不失時機地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就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了。
兒童自發的群體意識要靠集體主義教育去引導。俗話說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筆者經過觀察, 發現在任何一個班集體中, 總會自發地形成一些非組織小群體, 他們往往興趣相同, 性格一致, 在一起玩耍時, 情投意合, 興高采烈, 有的甚至形影不離。這些若明若暗自發形成的小群體活動, 當和班集體活動相一致時, 也能夠攜手把班集體活動搞得生動活潑, 扎實有效。但當班集體活動不合乎他們的趣味, 或者不能滿足其要求時,他們就會到別處發泄, 甚至和班集體活動發生沖突, 影響班集體活動的正常開展。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 一方面必須正視這些自發的小群體現象, 善于了解兒童, 理解兒童, 愛護他們在群體活動中顯現出的一些個性或特長。而另一方面, 必須采取有力措施, 加強引導和教育, 及時地把這種自發葫生的小群體意識升華為集體主義精神。
二、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 是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主要途徑
廣泛開展以班集體為單位的學習交流、體育比賽、文藝演出、參觀游覽等活動, 是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主要途徑, 其好處主要有兩點:
一是有利于增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 為培養集體意識打下感情基礎。集體意識的培養首先要讓學生真實地認識和感受到集體的存在、集體的溫暖以及集體中人與人的和諧依賴關系, 進而在感情上使自己與集體融為一體。在集體活動中, 每個同學可以敞開心扉, 表現自己也認識別人, 了解別人, 自然地感受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 自覺地跳出個人的小圈子, 從而成為集體活動的熱心人和集體利益的自覺維護者。
二是可以調動學生發揮個人才能, 表現自我能力的積極性。各種集體活動是學生展示才華的最佳場合, 通過集體活動, 發現并顯示出自己的潛能, 不但會產生成就感, 而且對他人和集體也會產生認同感, 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實現自我, 從而增強在集體中學習、生活、進步的自覺意識以及向困難挑戰的能力。
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應充分挖掘活動的教育價值,力爭多組織一些競爭性強、具有合作性的活動,以便在文體藝活動中培養學生互相幫助的集體主義精神。如“搶救傷員”的體育活動,活動前教師先布置活動場景,讓學生自由結合,5人為一小組,讓學生扮演軍人、傷員、醫生。這些扮演者各就各位,在困難中互相幫助,最后終于把傷員送到臨時醫院,完成了任務。并組織學生進行活動后的感想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在活動中只有互相配合,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任務。再如“辦畫展”的綜合活動,活動前教師確定小組的主要策劃人,由他來統一策劃畫展活動,安排具體人員分工,協調策劃過程中的相關事宜。在活動時組員們既要分工,又要協作,整個畫展才能順利地舉辦。通過這種綜合活動,使學生懂得團結就是力量,合作創造奇跡。
三、加強學生班干部隊伍建設, 對培養小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班干部是班集體的火車頭。一般來說, 他們是受同學擁戴、老師信任、在班集體中有著特殊影響的群體。他們的先進和骨干作用發揮得怎樣, 從根本上決定著班風的好壞和集體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著班集體的思想氛圍。這是因為他們是集體的代表,每個同學正是通過他們感到集體的存在、集體的溫暖。他們同時也是集體的組織者, 學生個體正是從他們身上感受到集體的力量, 從而樂意投身到集體中來。他們又是集體中的優秀分子, 其一言一行在學生中直接起到排頭兵作用。他們還是溝通學校和學生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學校各項規章制度都要通過他們去具體貫徹落實, 學生對老師和學校的意見和建議一般也要通過他們去反映。因此, 充分發揮班干部的作用, 十分關鍵。
四、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強化激勵機制, 是培養小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必要措施
科學制定和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 是培養學生集體意識所需要的外在力量, 也是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內在動力。它直接體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導向作用。制度對學生的言行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如學校制定的學生管理規定、獎勵處分條例、考勤制度等, 都是對學生參與集體活動, 關心集體榮譽的定向引導過程。二是約束作用。制度的約束作用可以抑制學生非集體意識和不規范行為的滋長, 增強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 明確什么是對的, 什么是錯的, 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 進而把學校的要求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三是激勵作用。切合實際的規章制度可以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 自覺地培養集體主義觀念。通過制度的制定和執行, 對在集體活動中表現出色的學生給予表揚和獎勵, 可以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的熱情。而對于違紀學生的處分, 可以從反面教育本人及大家, 敲響警鐘, 同時也可以起到鞭策作用, 從而使學生時時想著為集體爭榮譽, 處處注意不給集體抹黑,進而達到了規范每個學生行為的目的。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