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指個體的人依靠理性、信念和倫理良心,靠內心的自省、自覺和自為,來調節自己,豐富、發展和圓滿自己的言語、行為。故道德自律不是靠外部強制性,不是個體的人屈從于外界的控制或壓力,而是尊重個體的人的存在狀態和價值,強調自主、自覺和自我教育,具有自覺性、自主性、自教性、內控性特征。
一、養成良好習慣,化蛹成蝶
有這樣一則材料:1988年1月18日到21日,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以“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主題,就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在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發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提問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么呢?”科學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段話耐人尋味。從幼兒園學到的基礎的東西,直到老年時還記憶猶新,可見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這說明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當代教育改革家魏書生也說過:“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養成教育成,教育則成;養成教育敗,教育則敗。因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成”,而“不教而成”的核心就是養成教育。
我校有據于此,組織學生學《守則》,學《規范》,學“十不準”等,開展了“養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正校風,與陋習告別;嚴校紀,與文明同行”;“拾起一塊廢紙,凈化一片心靈”等主題活動,細化各項(含課堂常規、升旗、著裝、就餐、就寢、禮儀等)要求,從“小”做起,要求學生做小事,要認真地做小事,持之以恒地做小事,把小事做得不同凡響,把小事做成大事。這一個“小”字正應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小事見功夫,小處見水平,小節見風格。
二、雙管齊下,他律和自律并重
自律不是自在、自發、自生的。自律不屬于天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結果。自律和他律并不對立。自律是對他律的認同,是對個人利益與公眾、他人利益一致性的認同。沒有他律,自律難以有效建立;而沒有自律,他律也將困難萬分。學校開展了責任教育專題活動。讓學生在心里形成一種責任意識,認識到:尊重師長,是我的責任;搞好學習,是我的責任;愛護環境,是我的責任。以沒有責任感為恥,以有責任感為榮;以依賴別人監督為恥,以自我監督為榮。通過這樣的活動,許多學生都養成水龍頭沒關,是我的責任;地上有垃圾,是我的責任;垃圾沒倒,是我的責任的習慣。
三、尊重學生,讓他律走向自律
不斷自省,促使學生對自己行為作出評價。所謂自省就是學生對自己個人身心活動的觀察。自省過程也是學生對自我行為評價和反思的過程,是個性社會化的過程,意味著學生對自己的各種素質發展有了一個自我評價和反思的積極要求,通過學校的道德品質考核和班級的行為規范量化考核記載,建立學生的自評考核制度,通過班級日記的形式,一天一評,值周班干部和值日班長共同考核,每周利用班會課時間評議一次。這樣不斷自省內查的行為對自律的導向是積極有效的。不斷自勵,促使學生在人格上不斷邁向自我完善,以達到行動自律的最高層次。如每學期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情況,在行為習慣養成方面提出自己的奮斗目標,自我激勵。
我校初二(1)班班主任根據實際,利用學生組織(班委、學生會、團支部等)開展“誠信、我做到”等德育專題活動,倡導誠信,實行無人監考。該班無論是平時測驗還是期中、期末等考試,基本實現“無人監考”。其實,“無人監考”就是自己給自己監考,也就是他律變為自律的一個縮影。此活動的成功實施,究其原因,關鍵是黃老師在班主任工作中,時時處處做到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用心關愛學生,所以他們班的學生能養成良好習慣,能從他律變為自律,也就順理成章了。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