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的特點是語言精煉和諧、感情深沉豐富。很多學生在面對古詩詞閱讀題時難以下手,只停留在詩歌表層意象層面的感知上,難以進一步挖掘詩歌深層的含義,無法捕捉到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針對這一問題,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認為閱讀古詩詞,應指導學生抓住五個環節。
一、知人論世——知情
“知人論世”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系。詩人的生平、經歷、境遇等都會在詩歌中有所體現,并形成詩人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個性,決定著詩歌的特殊主題。如陶淵明的脫俗與田園情結,李白的大氣豪放,王維的生活情趣,陸游的愛國與憂民。“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詩人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況下針對什么東西寫作,也就是把詩詞與時代背景聯系起來考查。比如,南北朝時代,北朝戰亂頻繁,加之北方少數民族性格粗獷剽悍,在詩詞中往往表現出尚武精神;南朝社會相對比較安定,故南朝詩詞多寫人們相思、愛戀。唐代社會安定,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詩詞題材自然也就豐富多彩,有希望建立軍功的、反映邊塞生活的、描繪山水田園的等等,達到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峰。鑒賞古典詩詞,一般要聯系其寫作背景,才能從深層次準確地理解,而不是牽強地把握主題。
二、反復誦讀——含情
誦讀古詩詞,對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比如《望天門山》中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滾滾長江東逝水的雄偉氣勢,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感悟出詩人李白的大氣與豪放。《示兒》中愛國詩人陸游臨終前囑咐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可以感悟到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品讀咀嚼,掩卷深思,嘆惋無窮。《楓橋夜泊》一詩中的“愁”字可以切合文脈,能夠貫通全詩神韻和精髓的詩眼。指導學生讀通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讀完詩后的感受和情緒,引導學生發現“愁”字在全詩中的統領作用,然后再返回詩中去尋覓“愁”,從而快速地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詩句中散發出來的那綿延不絕、鋪天蓋地的愁思。
三、品評賞析——悟情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妙詞佳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是經過反復推敲,多次修改才定下來的。首先王安石寫出“春風又到江南岸”,他覺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后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的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滿”。這樣改了多次,最后才定為“綠”字。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成了后人所說的“詩眼”。因此,在古詩詞的閱讀教學中要抓住關鍵詞讓學生進行品評賞析,這樣才能領悟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探究體驗——動情
寫景抒情類。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寫了江邊傍晚和夜晚的大自然美景,夕陽、江水、露珠、彎月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美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敘事抒情類。如李白的《贈汪倫》,詩的前兩句是敘事,李白正要乘船離開桃花潭,好友汪倫深情地唱著歌趕來送行,展示一幅依依惜別的感人畫面。詩的后兩句是抒情。詩人借用桃花潭水作比較,贊嘆朋友的深情厚誼,抒發了作者對好友汪倫的感激之情。
狀物、托物言志類。比如王安石的《梅花》,表面上詠物,實際上言志。王安石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宋神宗時,任為宰相,積極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使自己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后來,被迫離職回到江寧,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壓迫。這首詩是他借詠梅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五、美讀成誦——抒情
朗誦是學習古詩詞必不可缺的重要步驟,教師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如初讀,讀準字音(查字典及結合課文注釋),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再讀,整體感悟,把握其節奏及感情, 能夠用語速、語調的變化來表達不同的感情;能夠用不同的停頓方式來表現作品的內容與情感。有時可根據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個性化的朗讀。朗誦不應只是教學的開始,而應貫穿于整個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可以說古詩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了朗誦,應根據每一步的教學環節提出不同的朗讀要求。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