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育心,作為中學生品德教育工作者,必須善于運用心育藝術,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具體來講,心育藝術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法來實施。
一、構建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培養參與課堂活動的信心
例如:我在講七年級教材“彼此尊重才能贏得尊重”時,我向學生強調,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必須先尊重別人。突然有個學生說道:“老師,你并沒有尊重我們!”我一愣,原來這位同學反映,我平時給他們布置的作業太多了,他們多次要求減少,我并沒有理會,他們覺得有種不被尊重的感覺。當時,我并沒有呵斥這位同學的“牢騷”,而表示對他的意見將適當采納。同時,我引導其他同學也發表對老師工作上的一些看法。頓時,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大家都覺得能讓學生講心里話是件新鮮事,覺得老師能這樣平等地與他們對話,非常難得。當時我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表示對一些合理的建議將予以接受。教學中,學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為方式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應給予學生足夠的展示才華、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機會。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而是積級、主動的求知者。
此外,還要求教師對所有的同學一視同仁,不應對天資聰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臉上流露出喜愛的神色,而對那些天資不足、成績較差的學生則表現出冷淡、蔑視。教師要用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辯證、全面的觀點看待學生,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點滴的進步,鼓勵它燃燒起來,以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使學生自信、自勉、自立、自強,從而收到“隨風潛如夜,潤物細無聲”的微妙效應。
二、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認真觀察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效果,將學生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專一求知型 。這類學生,思想穩定,心理素質好,有較強的是非辨別能力,自己的行為不被其他事物所左右,具有對知識專一渴求的欲望。
對這類學生,要注意保護他們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著重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達到學用結合的目的。二是一知半解型。這類學生思想活躍、反應快、接受力強,同時又心理狀態不穩定,愛好容易轉移。對他們既要肯定和保護其愛好興趣,又要設法使他們在弄懂 一個問題后再學另一新問題,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使自身的智力條件和正確的學習方法相結合, 從而克服粗枝大葉、不求甚解和一知半解的缺點。三是不求上進型。這類學生又分兩種情況:一種為基礎差, 底子薄,跟不上課程。對他們,教學中要適當給吃偏心飯,逐漸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另一種是對政治課認識 錯誤,認為學了也沒用,紀律性差。對這些學生就要以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為先導,從思想上解決厭學、棄學 、不學等錯誤認識,逐步樹立學習光榮,不學習可恥的觀念,增強其學好政治課的信心。
三、精心設計各種課型,充分發揮學生智能的最佳點
例如,在講授“禮貌待人”時,我借題發揮,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位要去蘇州的年輕人途中迷了路。在三岔路口,他看到一位放牛的老人,便問道:“哎,老頭兒,從這里到蘇州去走哪條路?還有多遠?”老人回答說:“走中間那條路,到蘇州還有六七千丈。”他很奇怪地問:“老頭兒,你們這地方怎么講丈不講里(禮)?”老人說:“自從來了不講禮(里)的人后,就不再講里(禮)了。”這一故事使學生認識到為人要講禮貌,懂得了要別人尊重自己就必須首先要尊重別人的道理。又如,講“公民”這一知識點時,我先用投影顯示這樣一個資料:有一部美國飛機正飛越中國邊境線上空,這時剛好有一個嬰兒出生。然后問:這個嬰兒的國籍是什么?他應屬于哪個國家的公民?讓學生討論,然后再用投影顯示有關國籍、公民的有關規定,再讓學生討論。這樣做,就能真正實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