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即在培養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基礎上,建立小組成員間的互動學習機制,最終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完成學習任務。
一、初中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1. 有關學生學習參與度的分析
學生學習參與度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指標,也是反映教師駕御課堂能力的水平。實踐表明,隨著新課程改革成果逐步應用于英語教學中,因學生學習興趣的增強而使得參與度較過去有了很大提高。然而,此時就存在著一個被同行忽略的問題,即參與度的提高能否證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呢。回答是否定的。筆者做過觀察,在教學中成績處于中下水平的學生也能與教師形成互動(參與度提高的重要表現),但卻在知識的掌握牢固性上、綜合運用上遠離預期。
2. 有關學生學習個性化的分析
“因材施教”作為孔子的教育理念,在當代也發揮著耀眼的光芒。由新課程改革要求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差異化教學模式仍是其中的應有之義。最近,新聞也播報了北京某中學在數學教學中的嘗試(主要將教材難度進行分級,來適應不同意愿的學生)。而從初中英語教學的實踐中不難感知,關乎學生個性化的考量仍未進入實質階段。究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能否在適應當下教育環境的前提下引入“因材施教”元素,則值得我們思考。關注每位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特征與優勢,將能在整體上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知識掌握深度。
二、現狀應對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優勢認識
面對參與度方面的優勢。從上文的闡述中可以發現,筆者十分關注成績處于中下水平學生的學習效果。關于這一點需要強調,同行在研討教學模式時習慣于將學生看作為同質化個體,從而將一系列教學創新模式不加選擇的進行應用,這必然會導致結果與預期之間相互背離。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合理編組,便在增強那些學生參與度的同時,也在高頻率的小組成員互動中建立起了知識深度理解的基礎。盡管擔心那些學生可能無法與成績較好學生建立起“平等”的交流平臺,但至少在近距離的信息接觸中能比遠距離的教師信息接收效果要好。
面對個性化方面的優勢。個性化教學不僅是對因材施教理念的一種實踐,也是構建興趣導向教學模式的一種途徑。不難理解,惟有通過突出學生的學習優勢后,才能在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提升學習效果。由此,伴隨著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引入,團隊作為學習的基本單位,就使得內部成員能夠最大化的施展自己的學習優勢,如口語優勢、閱讀優勢、語法優勢和作文寫作優勢等。而在傳統的班級教學模式上,不僅成績稍差學生難以展示自己的閃光點,就連成績不錯的學生也未必有機會展現。正是在這種小組成員互動下取長補短,完善了他們的知識構成。
三、認識基礎上的教學應用
結合以上闡述并在認識基礎上,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在處理閱讀材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獨立預習課文,找出課文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然后在小組之內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一起解決預習出現的問題,取長補短,彌補自己的知識缺陷。閱讀教學中的合作小組討論可以有以下一些主要內容:(1)對課文標題、插圖等展開討論,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的想象力。(2)對課文段落、細節、佳句、體裁、寫作特點等進行討論,以培養學生的鑒賞和概括能力。(3)對課文難句、長句、某些詞語展開討論,以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4)對課文時代背景、作者的態度和觀點展開討論,以培養學生評價人和事物的能力。
最后讓學生在全班范圍內進行講述,分享自己的收獲并共同解決存在的問題,教師適時進行點撥,讓學生在動態的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拓展學習,如可以讓學生在組內或組外就某些日常生活用品進行調查。例如:
A: What do you think of sunglasses / the watch / the belt……?
B: I love them. / I can't stand it. / I don't mind it.……
然后每個學生寫出調查報告。這時,同學們可以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然后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同學在全班匯報,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