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筆者調查,有57%左右的中職學生在課余時間里聊天、玩手機游戲。但他們并沒有從中得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而是充滿了苦悶、糾結。他們缺少良好的閱讀習慣,體會不到閱讀中的樂趣,對閱讀敬而遠之。針對這種情況,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培養中職生的閱讀情感。
一、充分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閱讀情感,使學生親近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他才會主動接近閱讀。作為任課的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課堂上,恰當旁征博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學生內心深處都有強烈的求知欲,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課內知識外,更要注重啟發學生課外主動求知的欲望。恰當地補充課外知識,激發學生獵新的心理,便是很好的方式之一。如在講授課文《侍坐》時,適當的旁征博引,激發學生對《論語》的興趣。《侍坐》內容簡短、主題深刻,但和學生的生活相距太遠。如果從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和當今的文化熱點——于丹的《論語心得》作為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切入點,就會有效調動學生興趣。在分析文中孔子的幾個弟子的形象時,插入子路為正衣冠而遭殺身,“以命換禮”的故事以及“曾子殺豬”恪守誠信的趣聞。本來比較單調枯燥的文言文,通過幾個故事的引入,一下子激發起學生閱讀有關《論語》內容的書籍的興趣。因此,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功夫還要落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點燃學生內心深處閱讀的欲望,以此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指導學生多開展讀書交流類活動,營造閱讀氛圍,使學生融入閱讀
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教師要當好“引路人”。葉圣陶先生認為,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要給予“版本指導、序目指導、參考書籍指導、閱讀方法指導、問題指導”,可謂切中肯綮。課外閱讀當然不能回到私塾式的老路上去,不能要學生成天“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尤其是那些單調、枯燥的死讀、傻讀,就應該毫不猶豫地予以摒棄。教師要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方面做個“有心人”,組織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諸如 “好書推介” “悅讀分享”等讀書交流活動,讓每個同學談談自己的閱讀經歷,閱讀的感想、體會等,教師從中予以正確引導,以此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進而促進學生的讀書興趣。
三、挖掘文本中富含的人文精神,拓展閱讀價值,使學生幸福閱讀
人文素養是最可貴的人格素養。“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這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體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重專業輕文化基礎的中職教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又受功利取向的影響,導致中職生知識面普遍狹窄,在人文修養上有重大缺陷。人文精神既是學生成長必備的精神素養,又是促進學生愛閱讀、勤閱讀的催化劑。富含人文素養是一切優秀課外讀物的特質,汲取人文素養是閱讀的本質目的。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要在閱讀的內容、方式和活動載體上花心思,下功夫。
閱讀經典名著,啟迪人文精神。中職生正當人生的黃金時期,閱讀名著,如同與大師攜手,可以增長見識,豐富情感,啟迪智慧;閱讀經典名著有利于開拓視野,提高語文素養。絕大部分經典名著容量大,人物多,生活積累和藝術積累豐富,包含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紅樓夢》就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閱讀長篇文學名著,可以吸收豐富的知識,積累各樣的經驗,神游四海名山大川,探索微妙心理,徜徉歷史長廊,極大地拓展視野,增長見識。同時,在閱讀過程中,還可以積累語言材料,在頭腦中建立和貯存對語言的種種感性認識。
摘抄整理人文材料,積累人文精神素材。讓學生整理摘抄人文材料,既加深了學生的閱讀印象,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又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每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跡材料,都是很好的人文材料,筆者都會讓學生及時摘錄下來,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洗滌。
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培養人文精神。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都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中職學校的學生,課余時間非常充裕,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讀書交流會”、“電影賞析”、辯論賽、演講賽、朗誦賽等活動,這些活動能給校園文化注入強大的導向功能和勃勃的生機活力,使中職生能沉浸在健康活潑的精神氛圍中,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抵制丑惡,遠離虛無,強化中職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奉獻精神等。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