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課堂教學應以培養學生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為此,就要從根本上改變教學中學生的被動地位,要使學生自主發展,必須開發課堂教學,改變提問角色,強化學生提出問題,改單項提問為多向提問。教師采用適當的教法,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適時地為學生設計出與教材相關并適合創新意識的活動內容,讓學生在整個活動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利用探究實驗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
北師大版《生物》教科書采用的是以探究實驗為前提的啟發性教學方式,這種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方式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訓練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深刻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如利用“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的實驗,在課前一周教師先布置學生形成實驗小組。實驗過程要求學生定期觀察各個實驗處理的變化,要堅持每天進行觀察和記錄,課堂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與集體討論相結合,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實驗結果是否與你的預測一致?引導學生把發現的問題提出來,學生提出的問題有:1.為什么冰箱里的饅頭不長霉?2.為什么饅頭長霉后,顏色會出現不同的變化?3.為什么有的實驗小組有些不長霉?4.為什么不同的實驗材料會有不同的結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逐漸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實驗更加完善。這樣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和動手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也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利用日常生活熱點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
在我們生活中,隨時隨地會出現許多能引起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將這些熱點問題引入課堂教學能很好地啟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及解決。在講授七年級第七章的內容時,為了突出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可通過多媒體播放熱點新聞:內蒙古、北京刮起的沙塵暴的畫面,觀看后學生都非常驚訝沙塵暴對人類的影響是如此的巨大。學生沉思后提出:1.內蒙古、北京地區為什么會刮起沙塵暴而我們廣東又不會?2.為什么刮起沙塵暴都在每年春末夏初?然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找到刮起沙塵暴的根源,同時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預防沙塵暴的計劃方案。從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得出的方案的結論可以看出,這節課的教育教學效果特別的好。
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鼓勵、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以并列或梯度的方法把問題列出來,并作簡潔的釋疑,使學生從“有疑——無疑”。例:在“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實驗中,課堂布置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將少量的鹽倒入有黃瓜條的盤里,會出現什么現象?然后,讓學生實驗小組分別進行實驗,用鹽水配制不同濃度的鹽水:如5%、10%、20%進行實驗,同時學生提出疑問:蘿卜條為什么在不同濃度的溶液里會有不同的變化,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這樣能為學生創造觀察條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在自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
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常常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學生在創造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如:在學習生命起源的進化過程中,課前先讓學生自主的預習,學生常常會有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原始海洋有利于生命的產生?怎樣產生?現代海洋是不是也會有生命產生?等等。教師配合課本知識點而精心選擇材料,利用課外讀物,如:克隆羊的誕生及克隆技術的應用,及對人類道德的沖擊,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質疑。
生物學課堂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教師要時常營造一種探討生物學問題的氛圍,以平等的身份引導學生,并及時肯定學生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成功的體驗,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