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寫作要寫自己要說的話,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劉勰指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白居易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見,真實是文章的生命,感情是文章的血肉。現實中,學生習作出現的“假、空、套”的現象比比皆是,學生習作因“言之無情”而讓讀者味同嚼蠟。也因學生不會表達或表達不了自己的情感,習作自然便成了學生生命中一件痛苦的事情。如何讓孩子的文章變得“有情”,如何讓學生在習作中“寫真話,抒真情”,的確是值得大家探討的話題。
一、認識“寫真話,抒真情”的必要
據調查,學生接到習作任務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作文選中的范文,老師評講過的例文,這至少占90%以上;只有不到10%的學生會忐忑不安的想想自己的親身經歷。因此,學生的習作90%都是“仿制品”,寫的不是真話,抒發的是假情。
意識決定行動,讓學生認識“寫真話,抒真情”的必要性尤為關鍵。首先,要讓學生摒棄一貫以來的——作文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作文就是要得到一個較高的分數等不良的思想;其次,要讓學生真正理解“言為心聲”,認識到作文就是“我手寫我心”。第三,為學生掀開寫作的神秘面紗。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寫作就是寫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想法。第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旗幟鮮明地遏制“虛情假意”的仿制品,大力弘揚“寫真話,抒真情”。學生的習作中,只要突出了“真”,老師都要大力表揚。這樣,學生“寫真話,抒真情”的意識必然慢慢增強,他們自然就會把這種意識貫穿在習作的全過程,在習作中,才會產生“寫真話,抒真情”的沖動。
二、撥動“說真話,抒真情”的心弦
人們普遍認為,現在的學生,就其心靈的一翼——“情”來看,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癥”。為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認識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動腦、動手、動情。教師可以抓住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導學生一起交流,共同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勇于說出自己的不同的感受,讓部分“麻木”的心也跟著“熱情”起來、“多情”起來。
如面對“天氣突變,學生家長來送寒衣”這事。老師讓學生“角色換位”,靜心去感受,去思量,然后說出自己內心最真切的感受。這樣,真正觸動了學生的心弦,學生大部分都能動情地說出對父母的感激之情。部分“麻木”的學生也在同伴你一言我一語的豐富感受中,自然受到感染,學會了感動。漸漸地,學生對一草一木,一情一景,一人一事,都會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或愛或恨,或喜或悲,或怒或憤的情感。這樣,學生被觸動了,會感動了,他們的心弦真正被撥動了。“言為心聲”,當他們要下筆成文時,必定能寫出自己想說、要說的話,抒發自己心中的真情。
三、樹立“寫真話,抒真情”的榜樣
葉圣陶說“要敢言天下真,這也是做人的根本”。教師應當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及所為實事求是地反映出來,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著力培養學生真實地反映客觀事物,抒發真情實感的能力。學生只有敢言心中所想,敢抒心中的真情,才能寫出別人沒有寫過的內容,才能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現實中,面對繽紛的生活,學生往往熟視無睹,當要寫作的時候,腦子里便是空白一片。為此,必須給予引導,樹立榜樣,使學生能及時發現并能迅速抓住身邊的材料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一)教師示范
為了使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當學生因“不開竅”而無從下筆的時候,教師可進行適當的示范點撥,使學生的寫作之途豁然開朗。
如寫剛剛進行的聯歡會,因是學生經歷過的,在交流及點撥下,學生的寫作思路被打開,當老師宣布動筆時,學生個個神情專注,運筆如飛。見到這情景,老師有感而發,提筆寫下一個片斷——
“開始寫吧!”輕輕的一聲,同學們都欣然接受著這似乎等待已久的指揮,個個都迅速轉上了寫作的環節。看!他們的神情是多么專注!僅一剎那,他們就已經完全沉浸在美妙的寫作境界里。只見他們右手握著的筆在飛快地在紙上跑著!好像腦子里憋著的話語已缺堤而出。“沙、沙、沙”,看到他們一支支疾書的筆,我似乎聽到了一曲美妙的合奏,很舒服,很舒服!他們沒有了以前的愁眉苦臉,沒有了以前的東張西望,更沒有以前的稀稀拉拉,而臉上寫著的是兩個字——暢快!或許,這就是“我要寫”“我想寫”的最好的體現吧!看到這一切,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在我心中冉冉升起,欣慰?滿足?成功?或許,樣樣都有吧!
在學生完成習作后,老師立即在學生面前讀了此片斷。所有的學生都興奮不已——因老師所寫的就是“真事”——剛剛教室里發生的,主角就是學生自己,在文中老師抒發的是“真情”——欣慰、滿足、贊揚。因此,學生會從老師“寫真話,抒真情”的范例中受到啟發,慢慢地,“寫真話,抒真情”必然會成為學生的習慣。
(二)學生引路
教師的引路,會激起學生心中“寫真話,抒真情”的美妙浪花,而在孩子們中樹立榜樣,容易產生“群體效應”,更能激起孩子們真情表達的欲望。教師在批閱學生的習作時,注意收集學生在“寫真話,抒真情”方面的例子,一篇文章,一個片斷,一個句子,甚至是一個用得好的詞語,都會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激起他們“寫真話,抒真情”的欲望。
如學生習作《一張倒霉的試卷》中寫道——老師每評講一道題,就要生一次氣。因為我的主人做得實在是太“爛”了!這么簡單的計算也錯了好幾道。所以每評講完一題,主人頭就垂得低一點,臉一陣陣的發紅。“嗚——”好可憐喔!你可千萬別一位我是在為主人哭泣,其實是在為我自己的倒霉而哭泣!本來主人做得“爛”,被老師罵是罪有應得的,可老師卻拿我來出氣,一生氣就拍我,你也知道他的力氣大呀!每拍一下,我差不多都要暈過去一次。憑什么拍我?我要上訴,我要抗議,可還沒喊完,一巴掌就又落下了……
在此文中小作者直寫老師的 “丑態”,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試想,學生連老師的缺點都敢寫了,還有啥話不敢說?是的,只有推翻學生心中的這層障礙,撕下學生心中的那道封條,心中的喜與樂,成功與自信,學生樂意說;心中的憂與悲,失敗與自卑,學生也敢說。就如“被老師批評”,“爸爸媽媽吵架”,“自己在班中不受歡迎”等 “丑事”,以前是學生認定“不能寫”“不敢寫”“不該寫”的,有了這一類的榜樣,加上老師的指引,學生自然就會拋開束縛他們的習作思想的條條框框,思緒便會豁然開朗,“真話”“真情”自然就會源源不絕的涌上他們的筆尖。
四、豐富“寫真話,抒真情”的素材
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會“制造故事”的教師。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多想辦法,增加語文的趣味性,喜劇性,為學生“制造”更多的寫作素材,豐富學生 “寫真話,抒真情”的寫作題材。如:舉行朗讀、演講等的比賽;課中的分角色表演;作文、造句的評析、展示;仿照酒店的“星級制”給學生的作業本“加星”;在有進步的本子上畫個可愛的“笑臉”;某個同學回答滔滔不絕時自己的感受;停課觀察突發的事情,如:大水蟻襲擊;大霧籠罩校園;突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老師換發型了;同學嘔吐后……讓學生的心也跟著敏感起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寫出具有自己獨特體驗的,也就是有自己的真情實感的文章。
如組織的野外活動,地點選在一位家長的果園,果園里有魚塘,有養豬場,還有球場,有小別墅,有各種小動物,山下的田野有農民種的菜等。因此,學生在這次活動中的活動是豐富的,事后他們寫出的文章也是多彩的。有寫燒烤、釣魚、摘楊桃等記事類文章;有寫樂也融融的“狗的一家”,好斗的雞,笨拙的鴨,憨厚的豬,各色的花,滿樹的楊桃等狀物類的文章;有寫田野上的蔬菜以及農民怎樣收獲北運菜的贊農村新面貌的文章;也有寫贊老師的教法奇特的——老師把課上到了田間地頭上,不單自己覺得新奇,連農民伯伯也似乎忘了手中的活,也在津津有味地聽講的新鮮事……總之,組織的一次活動,就有幾十篇不同的鮮活的文章在孩子們的筆下誕生。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不時地向學生的心湖投下顆顆石子,讓他們看似平靜的心湖有機會漾起朵朵浪花,使學生能不時感受到各種別樣的激情,為學生源源不絕的提供 “寫真話,抒真情”的寫作題材。
五、搭建“寫真話,抒真情”的平臺
(一)集體訓練學習抒發真情
能力的養成需要經過不斷的訓練才能形成的。因此,在學生從老師、學生的習作中感悟到抒情的一些方法后,教師可以常常組織學生進行練習,通過不斷的訓練形成能力。因此,老師可根據學生周記中的選材或者是從課堂中即時捕捉到的材料,通過大家的交流討論,老師的現場點撥,學生的即時動筆,完成后的交流欣賞等,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如何更好地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如在一次課堂上,學生爭著回答老師的問題,為了爭取到這個發言的機會,同學們各出奇招。這是一個很好的寫作題材,在老師稍稍點撥之后,要求同學進行現場作文。在大家完成這個片斷練習后,老師與同學們共同分享。因寫的是同樣的題材,學生必然會在自覺與不自覺中拿自己的文章與同學的進行對比:為什么別人寫得那樣好?自己與她的差距在哪?……通過聽老師、同學的評析,學生會明白——是自己的詞匯不夠豐富,是自己沒有注意到有關的細節,是自己處理材料未能恰到好處,是自己不敢(不會)直抒自己內心中的真切的感受……這樣,經過一次次類似的訓練,學生自然就會在這樣“不經意”的情景中自主地悟出習作中如何“寫真話,抒真情”的一些竅門。
(二)個人練筆自由流淌真情
“周記”練習,老師要求學生選取自己經歷過的事情,不拘形式的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因不是教科書要求的習作,自然就少了習作的諸多要求及限制,學生會根據自己的感觸,自由選材,盡情發揮,沒有任何的思想顧慮,他們會以自己獨特的眼光重新審視身邊的人和事,審視自己的心靈,他們總有那么多的秘密要傾訴,總有那么多的心曲要迸發。周記可以從“寫重大題材”“表現嚴肅主題”中解放出來。寫老師,可以拋去他的“愛生如子”寫寫他的“缺點”,如普通話不夠準確,因為某些原因生氣的失態;寫同學,可以寫寫他們下課的打打鬧鬧甚至是上課如何調皮搗蛋,寫寫好朋友間的小秘密;寫自己不單可以寫自己如何的孝順勤奮,還可以寫寫自己的愛睡懶覺愛耍小聰明;寫父母可以寫他們如何愛護子女,也可以寫寫他們的小吵小鬧……只要是自己真實的感受,都可以在不拘一格的周記本中大膽流露。因此,周記本成了孩子們隨意流淌心中真情實感的平臺。
六、體會“寫真話,抒真情”的樂趣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習作評講時,老師心中要有多把尺子,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對學生想方設法寫出來充滿真情實感的文段,老師及時肯定,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體驗寫作的樂趣。如“真好!鐘文會用兩句優美語句了!”并用紅筆把有關的句子標出來。“建平終于能正確地使用標點符號了!”“你的‘熱鬧的桌面上一下子冷清了’這句話寫得真妙!有大作家的風范呢!”這樣,對學生這些充溢著真情實感的文段,老師給予展示及鼓勵,目的是使學生對這類的描述產生共鳴從而樂于模仿,有效地促使學生趨于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人本身就是一座難以估量的、蘊藏豐富的礦山,如何最快捷,最充分地開掘它,有時并不需要挖掘機和炸藥,而只需要師長或朋友的一句真誠的贊語。記得有這樣一個事例。班中寫作水平一般的柯濤,寫自己有一次下課后,到老地方等媽媽。先是寫到了時間,媽媽還不來的不愉快;再是寫看到別的同學在家長的陪同下歡歡喜喜回家去的失落;再是寫看手表,下決心五分鐘后媽媽不出現就自己走路回家的賭氣;然后寫再數十下媽媽還不來的絕望;最后寫自己要再給媽媽一個機會——閉起眼睛數五下,媽媽終于出現的喜悅。這樣一波三折的文章,讓老師驚喜萬分,所以,便信手寫下當時真切的感受——了不起的柯濤!你寫作進步之快令老師驚喜萬分!寫完這一行字后,老師還想多寫幾句,但一時又不知再寫些什么,寫了兩個字,覺得詞不達意,又輕輕地劃去了。這時,老師靈感又來了,接著寫——看!老師高興得真有點“暈”了,竟連寫了兩個錯別字!希望你繼續努力,寫身邊的事,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老師知道你能行!之后,給了他一個大大的“優”,后還加上兩個“+”和“抄貼”。(“優++”是老師給學生的習作最高的評價;“抄貼”就是把自己的文章展示出來讓同學們課余時間品讀、欣賞。)第二周,他就這件事寫了一篇周記,從這點就知道,他已漸漸嘗到抓身邊的小事習作,表達真情實感的的甜頭。這篇文章就老師的表揚,自己的驚喜,同學的羨慕,家長的獎賞等寫出自己“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文中他特別寫到“我想不到,想不到我自己也能和班內的‘寫作之星’一樣,寫出能‘抄貼’的文章。而且,我的進步竟讓老師高興得‘暈’了!當時如果不是在教室,不是在上課的時候,我準會歡呼起來……”他在文中多次寫到自己難以抑制的喜悅,整篇文章洋溢著獲得成功的快樂,學生讀后很自然地受到感染。
是的,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特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詞語。所以,在學生習作的過程中,老師抓住機會,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及時給予恰如其分的表揚和鼓勵,讓學生的“礦山”早日被發現,被挖掘。同時,教師要善用給予學生一扇釋放的閘門,一方展露的河床,讓學生的純凈之水飛濺而出,披靡向前,不斷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