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數學是目前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數學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營造背景,引導學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做”數學,在“做”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直接經驗,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知識和方法,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俗話說: “實踐出真知。” 只有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才能真正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學生如何經歷“做”數學呢?我認為這一過程就是“行——知——行”的過程。
1.“行”——問題,讓學生提出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此,問題是“做”數學的起點,問題,讓學生提出,給了學生提供“做”的機會,給學生充分地思考的空間,但是要怎樣讓學生提出問題呢?首先要讓學生參與實踐,讓學生在探索實踐中碰到問題,提出問題。例如我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時,不是直接進入圓柱的側面積公式推導,而是一開始就讓學生計算下面三個圖形的面積。
前面兩個圖形的側面積學生會計算,但在計算圓柱的側面積時碰到了問題。學生就主動提出“圓柱的側面積該怎樣計算”的問題。這時我進行引導:你認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什么圖形?通過老師引導,用一張矩形紙圍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學生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距形。教師繼續引導:展開的矩形的長和寬分別相當于圓柱的什么?問題的產生使學生有了深究下去的欲望,調動起了學生“做”數學的積極性。
2.“知”——問題,讓學生解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中應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所以當學生已經產生了問題的時候,教師應做到: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示范;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代替。例如我在教學“用不同的知識解答應用題”的知識時,我沒有把不同的解法一一示范,沒有講解每一種解法的道理,也沒有給學生任何提示,而是直接讓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儲備中尋求解答方法。有的學生想出了兩種方法,有的學生想出了四種方法,有的學生想出了更多的方法,然后讓學生進行交流,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解法,傾聽別人的解法。學生在產生問題時引發思考,讓學生參與實踐,嘗試解決問題,學生經歷了嘗試“做”數學的過程,思路更能得到開拓和發展。
3.“行”——問題,讓學生運用、創新
數學知識源于實踐,用于實踐,教師教學的任務不僅要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在引導學生創新。例如在教學《找規律》的題目時,我讓學生分小組設計有規律的圖案,并比一比哪個小組設計的圖案新穎、漂亮。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規律的知識,使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建立“用數學”的意識,培養“用數學”的能力。又如,教學“梯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時”,當學生都能借助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再創設探究學習情景:“看誰能超越自我、超越課本、超越別人?”學生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大膽實踐,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標新立異的方法。有的把梯形沿對角線分割成兩個三角形,用求這兩個三角形(高相等)面積之和的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而有的把一個梯形沿著兩腰中點剪開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梯形高的一半,這樣也可以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樣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點找問題,學生在實踐運用中就會閃耀著創新思維的光芒。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