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但縱觀近幾年鄉村學校的教學實際,很多教師的教學卻往往忽略了這一教學規律。因此,在教學方法上偏重教師外在的灌輸,讓學生死記硬背,被動地接受知識,嚴重地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其結果只能是使學生缺乏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有悖于現代教育的要求,為害不淺。只有學生主動學習,主動認識,主動接受教育內容,主動吸收人類積累的知識,才能促進自己的發展。
一、師生共同備課,引導學生參與預習
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主動,教師必須精心備課,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讓學生參與預習能培養學生發現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對問題深入了解與解答的欲望。為了保證學生能主動參與預習,教師要幫助學生擬好預習提綱,并要求學生預習后能提出疑難問題和自己感興趣、又與教材有關的熱點問題。如在學習九年級《可持續發展——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這一內容時,我提出了四個問題:人口現狀給我國帶來哪些影響?我國在自然資源方面的國情是怎樣的?環境問題給我國帶來哪些危害?科學發展觀的內容是怎樣的?讓學生聯系自身生活環境、現實社會生活、熱點問題進行預習,并把不理解或覺得沒有把握的問題、以及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一并寫在問題卡片上,在上課前交上來。教師則根據學生預習情況,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予以引導、點撥。這樣,學生就學得主動,并且開拓了思維,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師生平等,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初中生處于少年時期,好勝心強,對任何事物都想探個明白,通過課堂討論,讓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得到碰撞,有利于加深他們對課文觀點、原理的理解。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法律保護我們的個人隱私”這一內容時,我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在現實生活中,時常發生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或日記、老師拆看學生的信件的事情,父母、老師的做法對不對?作為父母有義務履行對子女的監護職責,父母了解子女思想動態的正確途徑是什么?”通過引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父母、老師不應該私自偷看子女的信件,同時孩子應主動表露自己的思想,使父母、老師履行對孩子的監護、教育職責。這樣,學生對“隱私權”這一節的內容有了較深刻的了解,同時也更加理解父母、老師的苦心。
三、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激活政治課堂學習氣氛
新課程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學生對學習全面深入地參與,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精神。教師要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活政治課堂。(1)創設情景。教師要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創造條件,調動學生內在需要和情感,使學生有學習和活動的熱情與沖動。(2)師生互動。教師要獲得學生對學習目標的理解掌握情況,必須激發和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調動他們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觀察、聽取學生的反應,學生要驗證自己的結論是否正確,也要通過教師的評價。(3)鼓勵推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做小老師、小主持人、小演員。主要形式可以有:學生呈現和說明已準備就緒的內容,如講解題目、音像資料、照片圖案,講故事等;學生擔當課堂活動的角色,如節目表演、互動游戲、小組競賽、互相給分等;學生互相問答、師生互問答。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故意示弱、示錯,允許學生在適當的時機打斷教師或同學的講話,進行辯論,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情緒更高漲。
四、倡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事實證明,教學僅局限于課堂傳授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大參與社會實踐的力度,組織學生做社會調查、訪問等均是較好的社會活動方式。例如,講授八年級上冊“學會與父母溝通”這節時,我讓學生調查分析同齡人與父母關系的情況,進一步了解青少年與父母關系的基本狀況,明確孝敬父母是我們的義務,要向平時能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同學學習,并把社會調查結果與全班同學交流,使大家明確影響與父母溝通的原因,教學生如何搭建心靈溝通的橋梁,使自己與父母的感情更加融洽,這樣達到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通過這些活動,既使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又使他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