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精心準備的優質課將使學生從中受益良多,倘若課堂只流于形式,則會使教學的實效性大打折扣。下面以初三教材《龍船調》作為課例,圍繞“三案”教學模式,結合教學實踐,就音樂課堂的高效性及“活”用教材問題進行探討。
一、預習案(前奏)
課前預習是音樂高效課堂的前提。教師除了需要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方面架構教學目標,架構需要預習的內容以外,還需在課前“反復聆聽”音樂,“吃透”教材。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靈活、多樣化地引導,可以讓學生搜集本單元中出現的相關材料,如:音樂家的小故事,尋找哪部電影大片中用了類似的音樂,甚至哪位當紅歌星或樂隊演唱過相關的音樂等。《龍船調》一課就可以讓學生將土家“龍船”與廣東的“龍舟”作為對比材料來預習,由廣東的龍舟賽引導學生尋找廣東龍舟習俗及土家龍船習俗的相關小故事,哪位當紅歌唱演員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過此曲?并思考:龍船與龍舟形制之異同,其相對應的音樂表現風格之異同,這些都是學生“有點認識又不大認識”的內容,刺激其求知欲的同時豐富他們的音樂視野,且容易達成。
二、學習案(主題)
有了預習案創設的良好開端,第二階段的學習案不妨從“有效導入,有效設問,有效形式和有效環節”幾個方面來準備,以求有效利用教材的同時達成有效教學。
(一)有效導入和有效設問是保證高效音樂課堂的起點
有效導入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的良好開端,使學生能夠迅速、主動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導入后教師再提出問題,伴隨著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水到渠成地解決一節課學習的重難點。我在教學《客家山歌》時,發現學生對方言很感興趣,便順勢將此法遷移至初三《龍船調》教材的導入教學中,先用《龍船調》中的念白作為“藥引”,提問:“這與粵語有什么不同?”然后板書舉例:“妹娃兒—過河—是—哪個—推—我—嘛”,繼而問“怎么讀呢?聽辨完后我們學一學吧!”讓學生與粵語對比著跟讀,當學生有了個別特色詞語的初體驗后,再讓學生投入《龍船調》整句念白的學習,并進而讓學生與同桌之間投入情境表演,他們的興趣就來了,既解決了歌曲學習的方言難點,也打破以前土家圖片導入法的沉悶,在貼近學生生活的同時,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一下子被抓住了,效果很不錯。通過以上層層遞進的有效導入及設問,讓學生們迅速進入更高層次的音樂欣賞,并為接下來的欣賞及演唱歌曲做好了鋪墊。
(二)有效教學形式是保證高效音樂課堂的關鍵點
1. 有效原則——“以音樂為主”
音樂課應體現其“音樂性”。盡管音樂課非常講究學科的綜合,但是,學科“綜合”講究“融合”技巧,在“融合”過程中需分清主次,其他學科知識點都是為音樂教學服務的,注意其所占課堂時間和時機,一般以不超過10分鐘為宜,否則有喧賓奪主之嫌。在“龍船調”一課中借用土家服飾等美術藝術幫助教學,但并不放在開始的導入環節,也不以圖片展示,而是以實物呈現給大家,讓學生做“服裝設計師”,自選服飾道具裝扮,整個過程用時只有5分鐘,便在潛移默化中強調了服飾特色,讓學生認知其音樂所屬土家民族風情,也強化妹娃兒、艄公角色的形象,既給歌唱教學做了個補充說明,也為接下來的表演唱拓展活動提供了可操作條件。
2. 有效形式的關鍵――精心的教學設計
現今,一味追求表面熱鬧的教學活動、陷入形式主義泥潭的音樂課堂仍比比皆是,那么怎樣的教學形式才是有效的,怎樣合理安排教學形式才算有效利用教材呢?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前進行精心的教學形式設計。
許多老師在《龍船調》歌曲教學前總是發愁,擔心歌曲演唱難度大,如何教會學生呢?筆者認為可從其體裁入手,以片段教學切入到全曲教學,先解決“點”再解決“面”,水到渠成地教唱全曲。老師在預習案中已獲悉《龍船調》體裁結構(山歌為主、也有小調、號子的影子,伴有念白),便在“學習案”中的導入環節讓學生先學會方言(妹娃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我就來推你嘛!),再讓學生分別學唱小調片段(金那金兒鎖、銀那銀兒鎖)、號子片段(啊喂呀左,啊喂呀左),從中解決裝飾音(滑音)、襯詞及其作用等知識點的講解、聽辨、角色分配及模仿演唱,而后讓其認清其各片段相對應的樂譜位置,并以搶答形式進行片段聽辨排序以熟悉整首歌曲樂譜及結構,至此,我們再進行全曲教唱,問題迎刃而解了,學生很自然地把難度如此大的《龍船調》唱會了,并樂在其中。整個過程同樣應用多種教學形式,如:模仿演唱、聽辨分析、分組討論、以及身體律動……等等。事后的教學效果說明: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來設計教學形式,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層層誘導,讓學生“人人參與”(學生有可能參與,并有能力參與,而非人人都要參與),由“啟”(啟示)而生“發”(生發),更讓學生“觸手可及”,從而保證了教學形式服務于教材內容及教學目標,做到了“有的放矢”,避免了陷入形式主義泥潭。
(三)有效教學環節是保證高效音樂課堂的關注點
一學期、一學年的音樂教學與一堂課的音樂教學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是具有階段性的,教學環節是與階段性“大目標”相一致的;后者具有短期性,教學環節是與一堂課的“小目標”相一致。例如:我校現在研究的校本教材——嶺南音樂文化教學,包括廣東音樂、粵曲粵劇、廣東民歌等等廣東地區民族音樂,可作為一個學期甚至一年的教學內容,還可進一步把各地方的民族音樂作為整個初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包括湖北民歌《龍船調》、蘇州民歌、湖南民歌《瀏陽河》、《劉海砍樵》……串成系列性地方音樂課程教學,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從聆聽到參與,從參與到表演,從表演到創編,“一步一個腳印”進行更深層次地學習。如此計劃性的安排教材內容,對于一周只有一節音樂課的學生而言可謂是深刻的,是有所烙印的。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酷愛流行音樂的學生會對傳統音樂有所改觀,也會被其魅力所吸引的。但是,階段性教學需要講究過程的連貫性,在保證連貫性的基礎上,合理統籌各階段音樂教材內容,將“大目標”和“小目標”有機結合、有效統一,更深刻體現音樂教學的目標。
三、反饋案(尾聲)
一堂音樂課或者一個階段的音樂教學效果如何,是否真的高效,需要從學生的反饋中得到檢驗。就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反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通常采取課堂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兩種方式。課堂即時評價,簡單而言就是課堂上即時地對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評價。值得注意的是盡量肯定學生,多用鼓勵性的語言以激發學生的潛能。而延時評價指教師對學生正在交流的話題,不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再采用適當的方式更好地評價學生。
記得我在上《龍船調》時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他平時一向不主動舉手發言,在大家聆聽完范唱后便嘟囔起來:“不是這樣唱啊?”于是我問:\"你聽過不一樣的《龍船調》嗎?\"生答:\"何潔(超級女聲)唱的跟這不一樣\"。在我的鼓勵下,這位學生當堂哼了一下他所認為《龍船調》不一樣的地方,這時,我采取的第一步就是先給他一個即時評價,此評價是肯定的,讓其他同學為他鼓掌并夸他:“你觀察得很仔細!”接著提出問題:“究竟是范唱出問題還是何潔唱錯了呢?讓我們在熟悉樂譜、唱會歌后,一起來找一找答案吧!”就著這個\"插曲\",直接讓他來當小老師,給同學們把曲調不同的樂句所對應的歌譜進行了對比,更加準確地熟悉歌譜及學唱會了這首歌,借著歌譜精確的學習,既糾正了同學們錯誤,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接著,在做總結時,我做了第二步評價,就是延時評價,說:“雖然你錯了,但通過自己的努力,你還是找到了癥結所在,非常不錯,大家要向他學習!”又是掌聲一片,盡管這課的教學環節被打亂了,但卻是值得的。可見,這種即時評價與延時評價有機結合,既鼓勵了學生,也還學生一個自由思考的空間,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更糾正了學生認識的偏差,使個性思維得到充分發展。
可是,不管是即時評價還是延時評價,也只能反饋學生當時或是短期的音樂素質成長,如何反饋學生一學期、一學年、或整個中學階段的音樂學習呢?建立“學生音樂成長記錄冊”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即在記錄冊中記錄學生參與音樂學習中的表現,包括課內的和課外的音樂學習,也包括“預習-學習-反饋”給我們帶來的信息,從中反映出一個學生的音樂發展、一個班級的音樂發展、甚至還能看到一個年級整體學生的音樂發展。當然,不管是即時評價還是延時評價都得關注教學目標,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有效開展各項工作。同時,教師可以寫工作日志、寫工作博客等記錄課堂反饋情況,在教材經過教學后,從學生反饋中不斷改進,促成師生的“雙贏”成長。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