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之所以缺乏實效,其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目標層次倒掛。必須在堅持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原則下,改革中小學德育目標體系,建立健全科學的德育目標層次,將過去大而空的德育目標落到實處。具體來說,就是要進一步明確了中小學德育總體目標,并將這目標分解成現實性的具體目標,然后層層分解,即把長遠的目標分解為中期、近期目標,具體到每個學期、每個月、每一周,實行分級引導、分段實施,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向高層次目標發展,形成一個目標管理網絡。
改進德育方式。一是要變封閉式的德育為開放式的德育。學校德育工作不能囿于傳統的封閉的教育方式,應引導學生主動了解社會、正確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可以根據學校情況建立德育基地,開展社會調查,把握學生不同層次、內容的興奮點,開展“面向未來,立志成才”的德育活動。二是要變單向的說教式理論教育為雙向的互動式感性教育。以單向說教為主的德育教育學生較難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盡人意,并且得不到鞏固。采用互動式的教育方式,可改變過去德育教育的被動局面,獲得良好的效果。所謂互動,包括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和家長之間的互動。師生間的互動——即老師在實施教育時,更多地采取了討論式、活動式、主題參與式等互動方式,聆聽學生的心聲和感受,從中引導學生對所實施的教育給予理性的思考。三是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學生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具有雙重性,他們既是被教育的客體,又是參與教育的主體,只有重視學生自我教育意識的發揮,學校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得以實施。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自我教育管理的舞臺,以活動作為載體,通過開展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得到親身的體驗,把這種體驗內化升華為學生的覺悟。
拓寬德育渠道。要堅持多方位育人,增強德育工作的廣泛性和實效性。一是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主體教育網絡。德育工作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僅靠學校單方面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力量,進一步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配合。學校要主動同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密切聯系,通力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為補充,形成合力。二是要充分發揮黨、團、隊和各種群眾組織的作用,加大教育的廣泛性。學校黨支部、團委、少先隊、學生會等組織是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利用他們在德育中的優勢,加大教育的廣泛性。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應根據自身的工作特點和任務,開展健 康有益的教育活動,把廣大學生吸收到自己周圍,成為黨聯系、團結、教育青少年的重要紐帶。
強化德育實踐。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能學得好。”德育工作同樣要以活動為載體,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如通過開展有組織的班、團、學生會活動,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經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自立、自理能力。通過開展科技節、藝術節和體育活動,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求真、求美和求健的品質;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培訓和心理治療的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熟悉社會、參與社會,能夠幫助他們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思想覺悟,培養高尚情操,等等。
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教師是德育工作的組織者,是德育要求的實踐者和示范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必須把中小學教師的師德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放在德育隊伍建設的核心地位,當作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點來抓實抓好,不斷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營造校園文化氛圍。環境可以育人。要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使中小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獲得道德體驗,受到熏陶和感染。如醒目的校訓能催人奮進,創意新穎的校園文化活動能使人終身難忘,名人名言會引人深思、催人奮進等。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