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于律己,以身作則
班主任作為班級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應該是教書育人的典范,是學生學習和敬仰的楷模。因此,班主任在班級工作中,必須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時時處處注意給學生以良好的教育和影響。這不僅是班主任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去發揮影響力,團結并帶領學生開展班級工作的需要,也是班主任縮短與學生心理距離的關鍵所在,對學生產生無形的、巨大的感染力,促使學生自覺地模仿班主任,親近班主任。如果班主任言行不一,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卻做不到,學生就勢必會對班主任失去信任,且“敬而遠之”。去年,我帶領學生清理學校水溝和垃圾池,那時的水溝和垃圾池很久沒有清理,氣味非常難聞。剛開始不久就有部分學生躲躲閃閃不愿到前勞動。我沒有批評他們,堅持與其他學生一道參加勞動,自已做最臭、最難做的工作。“言教不如身教”,學生被我的行為感動了,不再躲躲閃閃,堅持完成了這次勞動任務。這次勞動磨煉了學生的意志,也增進了師生間的理解,縮短了師生的距離。
善于進行角色轉換
班級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正確的思想認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要做好這一工作,班主任就必須正確認識學生,了解學生,一切工作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身處地體會學生的所感所想。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特點和需要,班主任才能溝通與學生的情感,實現認識的一致性,從而有效地開展班級工作引導學生、教育學生,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學習、生活、工作環境中健康成長。多年來,在班級工作中,無論制訂班規或對學生進行獎懲等重大事項,我從不自作主張,而是先從學生的角度加以認真考慮,然后召開班干部及學生代表會議,聽取他們的意見,選擇切合學生心理的方法制定或實施。在執行過程中,學生都能樂意接受,沒有抵觸a情緒,更沒有出現師生嚴重對立的現象。
克服偏見,全面看人
偏見是對人和對事片面的、不合實際的認識,偏見也是教師正確認識學生的一種心理障礙。班主任有了偏見,即使班里人才濟濟,也會視而不見,熟視無睹,更談不上信任和重用他們,并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所以偏見是影響班主任與學生心理距離的一個重要因素。班主任還要消除對后進生的偏見,應該樹立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堅持用全面的、聯系的和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正確衡量和評價學生,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使學生在心理上得到滿足,從而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學生小龍,生性好動貪玩,學習態度和紀律觀念都較差,是一個不太討人喜歡的“人物”。我擔任他的班主任后,沒有歧視和冷落他,我發現他自尊心強,身體素質好,喜愛體育活動,便經常找他談心,鼓勵他努力揚長避短,奮發進取。每當他有了點滴進步,我就及時在班上給予表揚,有意識地在班中樹立他的威信。后來他進步很快,并被同學們推薦為班里的體育委員。在老師、同學們的不斷關心,幫助下,小龍工作積極主動,認真負責,班里的體育工作在他的精心組織下,開展得有聲有色。在學習上,小龍也進步明顯,消滅了不及格的現象,并多次在單元檢測中排前三名。盡管現在我已不再是他的班主任,但小龍仍把我視為良師益友,每當他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了快樂和煩惱,總是主動找我傾訴。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人容易與他人溝通感情,并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因此,班主任要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班主任要學會克制,要培養起心理狀態的穩定性,特別是在心境不佳的情況下,要善于控制和協調自已的情緒,絕不可把學生當作發泄個人不良心境的“出氣筒”。因為狂怒或抑郁之下的行為常常是反常、失去理智的,最容易給學生造成心理的傷害,擴大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班主任要對每位班級成員保持心理狀態的均衡性,不能憑自己的好惡而偏袒、庇護或鄙視、冷落學生,要對全體學生公正無私,一視同仁,客觀地對待和評價每一位學生。否則,學生就會在心理上感到不平衡,勢必疏遠、逃避班主任。
當然,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班主任只有滿腔熱情地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學生,才會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質,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