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課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精心構建導學系統,是一大編寫亮點。導學系統旨在引導學生愛學語文,學好語文,會學語文,它貫穿了整套教材的各個年級各個單元,對學生學習語文起到引、導、幫、扶的作用。
一、導學系統存在的不足之處
1.知識點、訓練點不明確,訓練內容嚴重缺失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但是“不刻意追求”和“沒有追求”應該是兩回事。導學系統沒有專題安排字詞句短篇有序訓練,編者意圖想讓教師成為教材的主人,借助已有的導學系統,能創造性使用教材,有機滲透各種必要的語言文字訓練。作為教材,每個單元,每篇課文,都有它的知識點和訓練點。但是,這些知識點和訓練點在哪里?教材沒有清晰的說明。縱觀低中年級的教材,完全沒有系統的語文文字訓練方式,基本停留在引導感悟品味上。如低年級要求學會部首查字法,卻沒有選擇義項的訓練,對于如何聯系上下文選擇正確的解釋,沒有明確的指引。
2.語言訓練循序漸進意識不強
學生學習語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課標中的習作要求:第一學段要求學會寫話,第二學段要求學會寫段落,第三學段才要求連段成片。這就是體現了一個學生的表達能力螺旋上升的過程。導學系統在引導學生表達方面,忽視了將各種表達的訓練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要求,顯得有點草率,階段性不明確,執行起來讓人覺得模棱兩可。
就拿寫人的文章來說,四年級下冊第7課《尊嚴》的導學語言:“讓我們找出描寫年輕人外貌、動作和語言的句子,體會體會,再抄下來。”五年級上冊第六組單元導讀明確提示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五年級下冊第22課《人物描寫一組》,“課文中的一些語句,突出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從三篇短文里找一找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語句,讀一讀,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走近魯迅”, “找出文中描寫閏土外貌和動作的句子,抄寫來,再體會體會”, “從課文中找出描寫人物神態和表情的詞句,讀一讀,想一想,并抄下來。”編者設計這樣的要求,旨在讓學生感受通過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表情來表達人物形象或品質的方法。但是,學生由四年級到五年級再到六年級,跨度那么大,其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三年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這樣的既導思又導練的要求,不同的年級應該有所不同,一個年級比一個年級有所提高,有所區別,這樣才能體現寫人的寫作方法的訓練的系列性,促進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可惜的是,在教科書的導學系統中完全找不到明確的可操作的訓練方法。單靠學生,這樣的訓練根本是空中樓閣。單靠老師的能力來開發教材組織教學,恐怕大多也難以實現。
3.積累和運用缺乏嫁接橋梁
語言運用、語感形成大致要經歷“接觸感受——理解體驗——熟記背誦積累——同經驗多次遷移——逐漸積極內化——運用自如”幾個階段。如果僅僅做到“熟讀成誦或死記硬背”,很多語言都會成為“消極語言”。教材只編寫了經典語言材料,并沒有編寫遷移運用的訓練環節。而一線老師很多僅停留在“用教材、教教材”老路上,這也是新課改最大的問題,老師跟不上理念和操作,不能“用教材教”,沒有架起積累和運用的橋梁,讓學生背下的語言有些成為“消極語言”,不能充分運用。如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的“我的發現”中兩個小伙伴對桂林山水及其它課文中描寫景物的排比句的運用的交流,對話后面的省略號,是引導學生說說讀了這些句子之后的感受和體會。讓學生明白排比的寫法寫出了同一種事物的不同方面的特點。編排這兩個小伙伴的對話,是引導探究的。學生在初步感知可以這樣的描繪或表達方法之后,如果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沒有遷移訓練的話,很快會模糊或者遺忘。又如四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的“我的發現”中兩個小伙伴對課文中明貶暗褒的話語的理解的交流,編者提倡的“我們說話和作文的時候,也可以學習運用這種方法”,到底有多少學生會真正在說話和習作中加以運用呢?如果不運用,時間一長,自然而然會被遺忘。
二、教學實踐中的應對措施
1.明確任教年級的知識點、訓練點,適當增加必要的基礎知識訓練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文字和語言”離不開必要的訓練。要達到課標的學段目標,教材欠缺大量非做不可的訓練。缺少深入的系統的訓練,必然導致學生的語言文字功底不夠扎實。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必須要鉆研教材,對小學六個年級十二冊教材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尤其要明確自己任教年級的知識點、訓練點,有的放矢加以訓練,確保學生有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如第一學段,學生字詞學習是重點,我們就可以結合《語文園地》中的“我的發現”開展詞語的訓練,如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我的發現”,提供了發現認字的方法的例子,“漂”“飄”都有相同的部件“票”,“完”“園”都有相同的部件“元”等,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歸納減一減、加一加的認字方法,然后放手讓學生來匯報自己平時認的生字當中,有哪些是用這兩種方法記住的。在匯報的過程中,就能幫助學生擴展他們的詞匯量。又如二年級學習查字典,老師就要設計一些義項選擇的練習題目,幫助學生掌握根據語言環境給帶點字選擇正確答案的技巧。 在學生的閱讀能力方面,三年級要求讀懂一個自然段,我們就可以在平時教學中,以某些構段特點比較明顯的段落為例子,引導學生通過找關鍵詞語或者中心句的方法讀懂這個自然段的意思。
2.循序漸進,加強語言訓練
學生的學習語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一定的鋪墊和鏈接,很難達到學段的目標。如習作要求方面,《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要求學會寫話,第二學段要求學會寫段落。第三學段才要求連段成片。這就是體現了一個學生的表達能力螺旋上升的過程。如中年段,課標要求學生了解構段的方法,但是教材中對“構段”一字不提,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現成的范例,幫助學生扎實掌握構段的方法:如《秋天的雨》《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都出現了很多處先總后分的段落。在教學時間中,就要引導學生學習先寫一個中心句,再從幾個方面將中心句的意思寫清楚、具體。課標中對學生的語文能力要求是要把句子寫通順,我們就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造句的訓練,“句式訓練” 是三年級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就要根據實際情況,布置陳述句改成反問句,反問句改成陳述句的訓練。
3.為學生的積累和運用創設嫁接橋梁
語言運用、語感形成大致要經歷“接觸感受——理解體驗——熟記背誦積累——同經驗多次遷移——逐漸積極內化——運用自如”幾個階段。教材只編寫了經典語言材料,并沒有編寫遷移運用的訓練環節。如上面提到的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的“我的發現”中談論到的用排比句寫同一個景物,后面的省略號,是引導學生說說讀了這些句子之后的感受和體會。讓學生明白排比的寫法寫出了同一種事物的不同方面的特點。編排這兩個小伙伴的對話,是引導探究的。學生在初步感知可以這樣的描繪或表達方法之后,如果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沒有遷移訓練的話,很快會模糊或者遺忘。作為老師,只要適當布置相關的訓練,就能達到編者的意圖。在學生匯報交流之后,我們完全可以創設情景,幫助學生掌握用相同的句式描寫同一個事物的方法。
4.靈活運用導學語言,加強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
《回顧·拓展》的教學,可以按以下教學模式進行:讀懂題目——回顧本單元課文——交流和評議——梳理歸納——拓展運用。具體操作方法:在“交流平臺”版塊,可以采用“先分散,再集中”的方法,也就是將領悟學法分散到每一課,在課文學習中滲透,待到單元結束后,再集中交流。也可以采用“集中——分散法”,就是先學交流平臺作為引領,再在學課文時,圍繞問題進一步解決。第三種是“分散——集中”并進法:首先朗讀交流平臺,明白意思。然后在每篇課文學習中練習實踐;在單元結束后再作交流,也就是回顧課文——暢談發現——延伸拓展。同樣,在“日積月累”版塊,我們可以在單元備課時發現“日積月累”與課文之間的融合點,將它們巧妙結合,然后組織梯度訓練,提升效果。例如六年級上冊“回顧拓展八”就可以這樣組織教學活動:先將“雕梁畫棟”等十六個詞語分類,然后提供具體語境讓學生選詞填空,再鼓勵學生用詞語寫片斷。這樣的教學,層層遞進地提高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訓練的機會,并能扎實掌握這些詞語的意思及其運用方法。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