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學案導學”徹底打破了教師“一言堂”的教學局面,以其特有的實用性、高效性、易操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地理復習課中的“學案導學”
進入高三,地理學科全面進入高考總復習,而以前復習課的教學大都采用歸納成條文、畫圖表概括的手段來羅列知識,梳理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進行復習教學,經常是教師津津樂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即使課后學生多練,復習課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這說明教師完全的教授,并不一定是好事,有時甚至是“吃力不討好”。
“學案導學”是以學案為載體,導學為方法,旨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將“學案導學”運用于高三地理的復習課教學中,設計不同的層次要求的練習,可大大提高復習課教學的有效性。
二、“學案導學”模式的實施
“學案導學”的教學過程分為:學案設計、課堂交流討論、課堂講解及測試檢驗效果。
“學案導學”的關鍵是學案的設計。復習課程的學案設計必然是不同于新課的, 但學案的設計仍然應具備以下原則:
(1)圍繞課程標準,緊扣考點。
(2)有啟發性。
(3)問題設計應有層次性、梯度性。
(4)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課前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重要前提,其實施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能否實現。因此要求每個學生獨立完成預習,把學生置于主動地位。導學案出于高考復習的需要,經常會利用高考真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鍛煉學生的高考備考能力。
如結合考綱要求來設計區域地理特征的學案:
(1)學會從文字圖標材料中有效獲取地理信息,調動原有的地理規律和原理。
(2)描述區域地理特征,分析區域發展的方向和開發利用方式及由此引起的面臨的問題及找出解決的合理措施。
(2010年上海高考題)讀有關厄立特里亞的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厄立特里亞氣候干旱,降水量小而且不穩定。2007年人均國民收入僅270美元,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但糧食不能自給。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如在平原、山地斜坡主要采用傳統地面灌溉和引洪灌溉的方式,很少實施噴灌、滴灌。目前我國和厄立特里亞正在開展農業方面的合作。
(1)從溫度帶位置、海陸位置及該國所處的大洲方位,概述厄立特里亞的地理位置特征。
(2)歸納厄立特里亞的地勢特征,并根據地勢判斷該國從東南部到西北部氣溫變化趨勢。
(3)由于地勢的影響,河流的流向具有 的特征。一般而言,A、B、C三條河流發源區大氣降水補給量由大到小依次是 。
(4)由于受自然環境與資源條件的影響,厄立特里亞農業除游牧畜牧業以外,農業地域類型還有 農業,其主要糧食作物是 ,該農業地域類型的生產特點是 。
(5)簡述厄立特里亞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該國可以采取的措施。
以上的高考真題的引入,讓學生自己從習題中導出區域地理環境特征的分析方法。
在解讀考綱的基礎上進一步“導學”,學生可自學完成對主干知識的梳理,查漏補缺。導學案的設計在一輪復習中側重引導學生掌握復習思路,對重點知識、高頻考點、能力訓練等進行重點剖析并教給學生學習和復習的方法,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規律和原理的總結。因此設計的“學案”當以方便供學生自主學習,互相合作為前提,以達到較好的復習效果。
根據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通過學生完成的學案展示與學生一起評價答題的情況,與此同時也進行適當的學法指導。
1. 區域綜合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考綱解讀)
區域地理特征綜合分析方法:在哪里—有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如何辦。
基本思路:區域定位——特征描述——成因分析或條件分析——開發利用——問題及解決措施。
2. 構建區域問題的思維模型
(1)區域定位:定位、分布、描述區域位置特點——在哪里。
讓學生自己建構總結答題模型以及區域地理位置的描述及其價值。
依據經緯度、區域輪廓、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景觀等定位方法,確定區域位置,描述其位置或區位特征。
(2)特征描述:在這個區域當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和現象,這些自然、人文地理要素有什么突出的特征——有什么。
判斷分析區域的地形特征:可通過對圖中等高線、河流流向、等溫線分布等信息進行判讀。
判斷區域的氣候特征:可通過分析氣候分布圖表和地勢的起伏判斷。
判斷區域的水文特征:根據該區域的地形、氣候特征來判斷,同樣也可以判斷植被、土壤、自然帶等特征。
通過對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綜合分析,進一步總結出區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工農業生產特征,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交通特征及形成這些特征的有利自然條件。
(3)分析評價區域發展的主要優勢條件和限制性因素:確定區域發展方向、主要問題及其解決措施——怎么辦。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