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領導小組討論是指由一定數量的被評人組成小組,就給定的問題進行一定時間長度的討論,討論中的核心是不指定小組的領導者,各個成員處于平等的地位。評價者通過對被評人在討論中的語言及非語言行為的觀察,對被評人進行評價的一種人事測評方法。在國外,該方法被應用到企事業人才的選拔實踐中。在國內,該方法多應用于公務員、企業人才招聘的面試中,在教學實踐環節應用得極少,國內尚沒有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應用報道。
近年來,常規討論法被引入到初中英語的課堂教學中,主要有兩種組織形式:一種是由老師指導,以班級為單位組織討論;另一種是以小組為單位,選出組長來主持討論。常規討論法雖然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獲得一些效果,但還是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缺點:學生參與積極性不足,有一些學生把常規討論課作為變相休息, 還有一些學生因為性格內向等原因也不積極參與討論;學生受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限制,對被討論問題的認識還比較膚淺、零散,往往抓不住問題的關鍵,甚至出現爭吵,最終導致討論偏題、跑題,得不出結果。
無領導小組討論改變了常規討論法的程序,突出了被評人之間的正面競爭,所以強化了學生的競爭性,可以說為學生制造了一個“賽跑機制”。整個討論過程中, 學生處于壓力情境下,因而會在無意之中表現出自己各方面的優點和缺點。這樣有利于誘發被評人真實的行為模式,大大減少了行為的偽飾性。學生作為被評人,經過討論后也能發現自己在討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優缺點。如何更好地發揚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是學生們通過討論后經常會考慮的問題。同時,討論是群體互動的過程,它需要學生對別人的觀點和言論做出快速反應或回答。因而,比起常規討論法來說,無領導小組討論更能讓學生聽取別人的觀點和意見,也更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無領導小組討論法流程一般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讓學生了解討論題目,獨立思考,列出發言提綱,一般為5 分鐘左右:第二階段,學生輪流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第三階段,學生交叉辯論,或對別人的觀點提出不同的意見,并最終得出小組的一致意見。
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了無領導小組討論法。例如,初三英語教材上冊MODULE 1 UNIT 2的Activity 7,要求寫一篇關于自己最喜愛的書的作文。筆者首先要求學生用15分鐘寫完“My favorite book”,然后把學生分成5人一個小組,進行組內討論。其次,小組內對組內5個同學的作文進行討論、批改和總結,找出組內最好的一篇作文和別的小組進行交換,然后進行討論,把寫得好的地方和寫得不足的地方標出來。再次,由老師用多媒體投影把小組挑選的作文展示出來,各小組對投影的作文再次進行討論,把作文中寫得好的地方總結和歸納起來,并且就文章中的一些句子嘗試進行多種表達。最后,老師就該寫作課上重點要學生關注的幾個問題進行總結性的概括發言:這篇文章寫的內容是否符合要求;文章采用的時態和人稱是否正確;文章的要點是否寫全;文章的結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邏輯;文章的句法結構是否規范正確。
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大大改善了課堂的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學生共同進行討論,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無領導小組討論法使學生的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過去老師一個評分就代表著學生的成績,現在學生能夠就自己的表達進行討論后分享心得,讓他們更加有成就感,增強了對學習英語的信心。無領導小組討論法更好地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過去如果一個學生的表達有錯誤,在老師批改后學生作了更正,學生的表達還是比較單一。如今,學生在小組里對同樣一個要點的表達都可能各有不同,在交流中,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能夠掌握多種表達方式和技巧。無領導小組討論在課堂上的影響還在于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展示自我的平臺,把自身的特點表現無遺;作為老師能夠通過自由交叉辯論觀察學生的能力水平與其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考察出包括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組織協調等人際方面的維度,也可以考察思維的邏輯性、分析能力、創造性等能力方面的因素,還可以考察自信心、情緒的穩定性、學習風格等因素,能獲得有關學生的大量信息,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有很大幫助。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