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審美教育為根本目的的音樂學科,在教育教學形式和過程方面,與其他學科有著顯著的區別,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動中直接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并視這種活動本身為教育目的之一。
一、音樂課前的準備醞釀
音樂教學內容中的審美因素是音樂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體驗的客觀條件,初中課本中的歌曲《同一首歌》、《世界需要熱心腸》、《友誼地久天長》、《媽媽的吻》、《青藏高原》這些本身有著優美旋律的歌曲,學生只看到題目就對它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學生一遍遍地學唱,下課后,還經常聽到他們不停地在哼唱這些歌曲。
能有這樣的效果,這與師生課前的準備是密不可分的。如《青藏高原》這首歌曲的欣賞課,老師可以提前布置學生課前收集青藏高原地區的風情地貌,民族習俗,人文內涵等相關資料。上課時,讓學生通過展示,相互學習,相互欣賞,共同領悟音樂的真諦。曾經有一位學生收集了西藏“念青唐古拉山”上的“天門神象”及世界上藍得最美,清得最澈的“納木錯湖”做歌曲的背景圖像,并附上簡要的地方文化注釋。播放時,眼前那圣潔的景象配上那天籟之音,頓時讓同學們嘆為觀止,接著同學們要求老師讓他們再度欣賞,并及其主動地學唱,相信同學們在受到美景震撼的同時,也顯現出了他們美好而純潔的本質。如此神圣的“納木錯”也會永恒的留刻在他們的心中。因此,音樂課前的準備和醞釀是相當重要的。它不但能喚起美感的歌曲和樂曲最真實,最動人的情感,也能陶冶學生們的情趣,更是實現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學的基礎和前提。從而使音樂成為學生喜愛的課程。
二、音樂課中的挖掘發現
音樂課中,參與原則是進行音樂教學的必要手段。盡量地把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鑒賞活動,音樂表現活動,音樂創作活動等。同時將有關的音樂基本文化知識內容,包括相關的地方文化內涵、獨特的地理環境等,融入音樂活動之中,這樣學生順帶地學習,在音樂教學的活動中,要確保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活動的主角而不只是觀眾,老師是策劃人和欣賞者,而不是裁判員或評委。例如,舉行一個班級演唱會,老師可以讓學生自行組織,自編、自導、自演,使他們在表演中互相協作互相對比競賽,盡量把學生從聽講式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有時候課堂上老師可以安排同學們四人為一小組,相互討論問題、相互學習、相互督促,并要求他們認真配合,如老師提問到本小組的其中一位同學,其他三人需一起接受檢查,換句話就是四人一起唱、一起游戲,這樣能很好培養同學的合作精神,在互助中他們更大膽活躍地完成老師提出的問題。
在情感原則上,音樂給人的情感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情感教育是教學的動力和中介。我牢牢把握住情感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這樣會很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如“媽媽的吻”這首歌,課堂上老師可以先讓同學們各自講出自己媽媽特別讓自己感動的事情,與同學們共同分享,讓每一位慈祥母親的愛浸潤著每個學生的心靈,從中喚起他們心中的情感,奏響他們心靈的美麗旋律。曾經有一位女同學在這節課的課堂上,聽完同學們的講述以及老師的點評之后突然站起來,眼睛含著淚水,用嗚咽的聲音對著同學們將其在小學時候待媽媽的情形講出來:“我喜歡睡懶覺,當早上媽媽叫我起床時,我總是態度非常惡劣,經常出口大罵,有時還會隨手抓起抱枕丟向媽媽。”但每次媽媽總是以包容的方式理解她,照樣細心照顧她,母親的慈愛令她覺得很對不起媽媽。講完后她表示以后一定要好好改一改自己的不足,并要做一個好學生、好女兒,長大了要好好待媽媽,回報親愛媽媽的養育之恩,通過愛的相互傳遞使學生在情緒的激發與激動中,享受美感,培養高尚的情操。
三、音樂課內外的氛圍營造
音樂教學的愉悅性是審美教育發生情感體驗和優化效應的心理機制。音樂教學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戲化不僅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而且會使他們對音樂發生濃厚的興趣,使“要他唱”變為“他要唱”,進而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教師可以大膽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室外環境,讓音樂課走出教室到美麗的室外自然環境中去,像“校園的早晨”這首歌,學唱時讓同學們到學校的林蔭樹下圍成一圈坐在草地上,邊學唱邊欣賞校園美麗的景象,效果非常好。這種置身于校園早晨的情景教學使學生們更有動力,課堂更具靈動性,相信此情此景將陪伴著他們直到永遠。再如“音樂之聲”中的do、re、mi這首歌,可以用手勢來表示音符的高低,老師可以模仿電影里的情節,帶著學生到操場的草地上和學生跳著“七個孩子的舞蹈”讓學生在歡樂中一邊跳舞,一邊學唱。這給課堂注入了無限的生機,給同學們帶來快樂,使同學們在快樂中掌握了知識。
四、器樂教學中的想象摹仿
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 如青少年管弦一課,如果沒有多媒體,按傳統的教學,讓學生聽音,然后老師非常機械地介紹各種樂器, 那么很難使學生提起興趣,但如果用投影把各種管弦樂器的外部結構、音色等等,用直觀方式介紹給學生,然后引導學生從音色、結構上充分發揮想象,就如短笛的音色像哪類動物的聲音,聰明的學生馬上會回答像鳥兒的叫聲,這樣會很好的喚起學生的興趣及求知欲望的,老師也可根據特殊的音樂課型在訓練中穿插趣味游戲又如在管弦樂器認識學習中,我們可以運用聲音的形象與大自然中的動物及生活中的情景音響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短笛的聲音像歡樂的小鳥,“大號”聲音形象如同大象的模樣——穩重而渾厚。圓號的聲音的形象像大笨熊——圓潤而律動,在這種想象教學的引導下,當學生在此聽到小鑼聲音時,學生會馬上喊出:“天高氣燥,小心火燭!”更有趣的是當學生聽到大鼓的聲音后,會即刻聯想到古代“擊鼓鳴冤”,并且會接在打鼓響聲后大聲喊出:“威武……威武……”把古代縣衙審案的情形摹仿的惟妙惟肖。最后老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各種樂器聲音,依照聲音形象模仿各種動物形象,開一場森林音樂會的游戲,最大限度提高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