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適應現實社會及發展的需要,就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基本上是接受式的,課堂即講堂,上課老師講學生聽,下課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不需要學生提出問題。在這種被動式的語文教學觀念的影響下,作為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學生的探究欲消退,學到的知識不能融會貫通,不敢質疑,問題的答案依賴老師,學生成為了一個個接受知識的容器……在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具有獨立的人格,更不用說成為具有創造性的人才。那么,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呢?
一、要創造一種積極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
學習的積極環境是以支持學生的學習為宗旨的,在建立積極、寬松的課堂環境時,教師應關心學生、了解學生,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教師不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要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風格,給學生足夠的情緒安全感,多支持、鼓勵學生,使學生有勇氣面對學習的挑戰。
作為教師,要把自己看成是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要有勇氣承認自己并非無所不知,當學生提出一個教師回答不出的問題時,教師應該把了解的東西和盤托出,在和學生的不斷交流中,一些不經意的信息也許就有助于找到問題的答案。還要讓學生參與教學目標的制定,參與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的設計等等,讓他們明白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做到多聽取學生的意見,并且和學生共同創造一些課堂活動的話題,學生會更加自愿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完成學習任務。實踐證明:允許學生選擇學習的方式,參與課堂活動的組織,享有一定的民主權利,這不僅能大大地增強其主人翁意識,還會增加其學習動力,學生會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
二、要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勤于發現、勇于提問的精神
以往的教學,從提問的方式來看,一般是教師問學生答,很少有學生問老師答的,很明顯,這一過程中學生只是在被動地做出反應,沒有真正調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創造思維。而當前的語文教育改革的一個發展趨勢就是要實現從關注教育的“教”走向關注學生的“學”的轉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化為“能動、主動學習的探索者”。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樂于動手,善于思考,勤于發現,勇于質疑。按照讀書學習的常規,語文學習的問題來自學生!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小到一個字,一道題,大到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對某一思潮流派的評論,都要鼓勵、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教師無論是能夠回答的,還是當時不能回答的,都應該指導學生自行去尋求答案,不能越俎代庖。課堂上,要讓學生的思維在自由、民主、開放的氛圍中縱橫馳騁,使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生活中,要讓學生多體驗,多觀察,多思索,引導他們走向社會,思考人生,發現自我。總之,無論課堂內外,都要激發、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發現問題,積極地思考,踴躍地嘗試,這樣,才能提高其語文素養,培養其自主性與創造力。
三、要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在教學生學。對于語文學習而言,自主學習,首先就是要多讀、多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就要引導學生多看書,要教會學生圈點批畫的讀書方法。多讀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多思,做到“學”“思”結合,不然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學生樂于思考的同時要鼓勵他們提出問題或見解;要教會學生做讀書筆記、學習札記等,鼓勵學生把讀書的心得、學習的疑難、思考的結果等記錄下來;還要教學生善于與他人討論、交流學習的心得;另外,教師還得教會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方法,學習到一定的階段后,可以讓學生互相出題,自主檢測,故教師還需要教給學生設計練習題的方法,至于學習方法中的誦讀法、發現問題法、比較法、“好讀書不求甚解”法、實踐法、熟能生巧法、舉一反三法、移性讀書法、聯想法、假想法等等,都不失為自主學習的好方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加運用。特別值得重視的是,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邊學習邊探索,總結出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這才是使學生終身受用的、能夠自主學習的關鍵,只有如此,教學才真正達到了目的,達到了葉老所言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