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必須培養學生具有問題的意識。只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才能促進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直至有新的發現。
一、營造寬松氛圍,鼓勵學生“敢問”
小學二年級乘法口訣教學(北師大版)在上學期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安排在第二單元,第二階段安排在第七單元,中間穿插了其他的內容。通過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乘法的初步認識鋪墊,學生已經有了歸納2—5的乘法口訣基礎。在教學時,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大量體驗把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的優越性。在體驗中緊密、融洽師生人際關系,產生學習的安全感,愿意真實地表現自已的想法,充分表達自己的個性。其次,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安全自主的心理環境。在教學中教師允許學生提錯問題、答錯問題。第三,教師要鼓勵學生既標新立異又樂于聽取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對學生的每個問題都要認真對待,耐心解答,要改變課堂教學中過分強調組織性和有序性的傾向,例如在《做家務》教學中,創設一個家里請客“擺筷子”情境,讓學生經歷編制2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會到用編制乘法口訣的方法。有編制5的乘法口訣基礎, 2的乘法口訣讓學生自己大膽編制,有問題“敢問”,允許學生不同意見的表述,數學問題意識在觀察、探索和表達交流中得以培養。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會問”
首先,要創設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在經過營造寬松氛圍訓練后,課堂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了,但是,由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差異,往往在問中也出現問題質量不高的問題。比如,出現缺乏思考、單純幼稚的問題;不加以思考就亂問,有時甚至提的不是問題或提出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問題,浪費教學時間。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積極地進行思維活動,給學生思考問題的充裕時間,不是盲目地讓學生快速反應,而是通過認真觀察與思考,提出針對性有水平的問題。
其次,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差異精心安排、科學設計問題。在教學3的乘法口訣時,為了專門訓練學生的問題意識,筆者利用《動物聚會》情境,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有一位學生說:“老師,我看到了鳥、猴子、兔子和蘑菇。”我肯定回答:發現的不錯,那你能不能根據剛剛看到的事物給我們大家提個數學考題呢?學生馬上回答:“樹上一共有幾只鳥?”針對這個問題,馬上讓學生進行解答,有學生列式:3+3+3=9,這時候有個學生就說了:老師,我們昨天學過乘法了,像這樣列式太麻煩了,我直接用乘法做最簡便,3×3=9。其他同學也贊同用乘法來解答。在引導學生“會問”時,要通過教師和同學的示范,學生逐步模仿、變通和創新,久而久之,學生不僅問題意識得到加強,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也得到提高。
三、反思交流問題,激發學生“質問”
在問題情境中設疑,讓學生在“疑”中“問”。教學中我們應著重培養學生回顧自己思考問題過程的習慣,想一想,問一問,別人是怎樣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的?例如:《動物聚會》教學,通過情境圖讓學生邊提數學問題并做出了解答。然后會發現松鼠摘果子的個數和猴子端盤子的個數列的乘法算式是一樣的,都是3×6=18或者6×3=18。有個學生就問了:“為什么動物個數不一樣,列的乘法算式卻是一樣的呢?”我表揚說:“你真是個善于發現問題的孩子!對,為什么這里松鼠6只,每個松鼠摘的3個,而猴子3只,每個猴子摘的6個,他們都摘的一樣多呢?他們列的乘法算式一樣,表示的意義是一樣的嗎?”討論后得出,意義不一樣,松鼠代表的是6個3相加,而猴子代表的是3個6相加。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適時把新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打破學生暫時的認知平衡,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許學生的某些“離題”甚至是“錯誤”的質疑行為,并給予及時的正確引導。只有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下,才能引導學生由不敢問到敢問,再從敢問到善問。使學生從教師的提問中學到質疑的方法。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在學習中“敢問”、“ 會問”、“質問”,并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應該成為我們數學課堂不斷追求的目標和策略。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