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指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那么,如何培養初中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呢?
一、立足課堂,激發學生“說”的興趣,樹立“說”的信心
1. 利用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說”的興趣
為了引導學生有“說”的興趣,我首先做好示范作用,努力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精心組織課堂教學語言,注意說話的語速、語態。上課時力爭做到字正腔圓,有感染力。同時,我還組織學生觀看大學生辯論賽的錄像、學習名家的演講辭、欣賞名家的說書等,并給學生介紹一些因口才杰出而成功的歷史人物故事,如晏子使楚、孔子周游列國、燭之武退秦師、諸葛亮舌戰群儒等典型的名人故事來激勵學生,讓學生“想說”。
2. 運用激勵原則鼓勵學生“說”的信心
初中學生受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在眾人面前還是有“怕說”的現象,如發言時聲音小,或結結巴巴,或語無倫次。為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每次的課前三分鐘演講或課堂回答問題時,我都要設法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充分肯定其成績,讓學生從中得到尊重,取得成功的愉悅感。
3. 利用課堂教學進行形式多樣的口語交際訓練引導學生“會說”
首先,進行課前三分鐘說話活動。每節語文課開始時,我首先安排學生進行三分鐘的講話,學生可以說說“每日新聞摘要”、或講故事、或講講家鄉婚慶等風俗習慣……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在大庭廣眾中“亮相”。其次,利用好每個單元的口語交際訓練。找準每次訓練的重點和難點,做好精心的安排策劃,上好每一次口語交際課。第三,結合閱讀課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如要求學生復述課文、討論課后習題、點評學生的朗讀、談閱讀課文的心得體會等,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說”的機會,滿足學生表達的欲望。如教《孔乙己》一文,針對“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的理解,我啟發學生創造性復述,有的說他窮困潦倒加上世態炎涼是必死無疑的了,有的說他碰上好人醫治好腿傷當了私塾先生,借以糊口。學生根據原文的理解展開了想象,不但進行了再創作,同時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第四,結合口頭作文進行“說”的訓練。我常常在學生寫作文前進行口頭作文,要求學生先說后寫。在口頭作文時要求學生“說”得連貫、簡要、得體,中心明確、思路清晰,如學了《小巷深處》后,就“感恩”這一話題,讓學生暢談“親情和友情”帶來的溫馨,只見同學們踴躍話親情和友情,切身談感受,感情真切:有的談住宿生活的感受——《距離產生親情》、《距離產生美》;有的講與父母的情感溝通——《我“讀”懂了爸爸》、《媽媽的嘮叨是幸福》;有的說大“家”帶來的溫馨——《我愛班級這個“家”》、《有“家”真好》等。學生不但打開了寫作思路,而且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這樣,多種形式的口語訓練,使學生慢慢摸索到了“說”的路子。
二、依靠課外,創造形式多樣、寬松開放的口語交際環境
1. 要求學生多讀書,積累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
口語交際能力是一個人智慧、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體現,是學生走向社會立足社會終生受用的能力,關系到學生今后一生的發展。因此,要培養口語交際能力,不僅要進行“說”的訓練,還要注意增加學生文化積累的總量。我主要的做法提倡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博覽群書,博聞強記;推薦學生讀一些關于“說”的書刊雜志,如《演講與口才》、《演講學基礎》、《禮儀演講藝術》、《交談藝術》、《交際口才藝術》、《論辯藝術》等,讓學生學習一些理論知識,為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奠定基礎。
2. 開展各種活動,創造機會讓學生“多說”
課堂教學是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主渠道,課外是口語交際的廣闊天地。為讓學生能“多說”,我常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演講比賽、辯論賽、講故事比賽、座談會、主題班會、參觀訪問、與家長進行對話、為班級管理出謀獻,策等。這些活動營造了輕松、開放的口語交際氛圍,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提供了環境。同時,學生也在這些活動中鍛煉了膽量,豐富了知識,從而提高綜合素質。
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只要我們給學生提供“說”的時間和空間,采取有效的訓練方法和途徑,就能提高學生“說”的能力,就能確保新課標提出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目標的完成。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