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深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型課堂教學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能更有效地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在師生、生生互動中激發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提高、發展。但是,我們也不無憂慮地看到,在相當多的小學數學課堂中,為合作而合作的“小組合作學習”,只注重形式,而缺乏實效,對此現象應加以糾正。
一、小組組建不應“自由化”,而應科學搭配
現象:學生每組4至6人,大多是按照相鄰座位而自由組合的,由于學生各自素質的差異,造成分組不均或分工不合理,因而有的組學生學習主動性強,善于動腦筋,作業完成率高,質量好;有的組學生學習主動性差,懶動腦筋,容易分散精神,拖欠作業現象突出;有的組在分組合作學習時,個別組員甚至不知自己該做些什么,于是左顧右盼,做著跟風、走過場的無效學習……這些情況直接影響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反思:“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要求人人參與,個個體驗學習的過程,因而優化組合、科學搭配小組人員是首要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效應,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提高。
感悟:合作小組組建,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即不提倡學生自愿組合,學生個人意愿只能作為組合的參考。教師應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特征、性別差異等進行合理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敖M內異質”為小組成員間的互相幫助、互相促進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創設了公平競爭的寬松環境,有利于培養團隊精神。
其次,及時進行組間調整。小組合作的成員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有利于學生間互相了解、優勢互補。但是經過小組合作學習一段時間后,各小組的發展會很不均衡,甚至會有很大差異。此時,教師應根據平時觀察、檢測成績、各小組的合作狀況等及時進行各小組成員的調整或重新搭配,科學地調整小組內的合作對象,讓學生更好地發揮各自的優勢,了解更多的同學,進一步增強合作能力。
第三,明確組內成員分工。一般情況下,每個小組內設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各一名。組長負責本組學習活動的組織、分工、監督等工作,讓每次合作學習有序開展;記錄員負責將本組討論的要點記錄下來,便于向全班交流匯報;匯報員負責向全班匯報本組討論結果。這種角色分工不是長期固定的,組內成員要輪流擔任,實現小組角色的互換,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
二、合作內容不應“隨意化”,而應精心選擇
現象:在課堂上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在選擇合作內容時比較隨意,一些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就可以獲得的知識技能,并沒有思維容量,一些教師偏偏要花時間、費力氣在小組內進行合作交流,令教學效率事倍功半。
反思:有關研究表明:在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對于解決數學實際問題、概念學習、實踐操作以及發散性思維的培養等方面具有獨特的效能。小學數學課程的大多數內容都適合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但并不是所有的課程內容都需要合作學習,尤其在學生還沒有養成小組合作學習習慣的時候,就更有必要選擇一些特別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來作為開端,然后引導學生逐漸習慣這種新的學習方式。
感悟:小組合作學習必須精心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同時必須掌握兩個最基本的原則:
第一,選擇的教學內容必須體現合作學習的價值性。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像“小華第一天做了5朵紅花,第二天做了3朵紅花,小華兩天一共做了多少朵紅花?”這樣的問題就缺乏合作學習的價值,學生完全可以獨立思考,獨立完成。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重復的勞動。而如下的教學內容就很有合作的價值,很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如教一年級數學下冊知識“統計”的例2時(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第94頁),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用鮮花、彩球布置教室,模擬召開“六一”兒童節慶祝會,并安排三個連貫性很強的活動,要求學生統計出喜愛不同顏色的人數。做法如下:
(1)引導學生調查統計。教師先在黑板上張貼出紅色、黃色、藍色三組小花和氣球,然后抽出4名學生組成一個統計小組,并對組員進行了明確的分工:一個學生負責清點舉手學生的人數(即喜愛不同顏色小花和氣球的學生數),并報告清點的數據;其他三位學生分別在黑板上用劃“正”字、打“√”和劃“○”的方法進行數據收集。
(2)組織學生交流展示。教師將事先制作好的統計圖分發到各個學習小組,讓每組學生根據收集到的數據在統計圖中表示出來,并將結果進行組際交流和全班展示。
(3)指導學生總結提高。教師根據展示的統計圖情況,要求學生回答3個問題:①調查了( )名同學;②喜歡( )色的人數最多,喜歡( )色的人數最少;③( )色的氣球需要買( )個?
上述案例中,教師選擇了“統計”這個知識點,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了恰當的內容,并精心設計了三個連環活動,將學習活動一步步推向高潮,學生興趣盎然,氣氛活躍,整節課鬧中有靜、靜中有動,教學效果十分理想。
第二,從教學內容中提煉出的問題必須具有開放性。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將引起學生大腦皮層的高度興奮,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開放性問題的答案是多種多樣的,結果不是唯一的,對學生也極具吸引力。
三 、結果評價不應“單一化”,而應多元發散
現象:在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過程中,有些教師在課前或課堂把自己的旨意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侃侃而談、滴水不漏,一切皆向著教師設定的目標絲毫不差地找到標準式答案,教師與學生皆大歡喜。
反思:有些學生天生就有求異思維,但教師卻忽略了這一點,而是引導學生走向教師預先設定的目標,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在課室里走來走去或忙于小組與小組之間趕場,表面看似熱熱鬧鬧,但實際上卻扼殺了學生求異的智慧,妨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感悟:教師應與學生一起參與學習全過程,與學生一起質疑釋惑,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及時有效的幫助、指導和調控,讓學生的才能得以更好地發展。如在教學“分類”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將顏色、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的幾何形體分發到各個合作學習小組,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各自完成分類,接著讓學生在組內進行交流,然后進行組內合作,把這些形體分為若干堆,最后各組派代表上臺介紹分法。由于教師事先沒有示意讓學生怎樣分,也沒有說明分類的標準,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小朋友們的一場激烈爭論。此時,教師的引導、評價、調控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教師向小朋友發布唯一的“權威”答案,那就扼殺了小朋友們的求異思維,如果教師肯定小朋友的思考都是對的,并讓他們明白:按照不同的標準和不同的方法分類,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這樣引導,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把分類的標準和方法巧妙地傳授給了學生,為小朋友們多元發散思維埋下了種子。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