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學生在快樂中閱讀,在快樂中寫作?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讀與寫”兩方面有機結合起來,以讀促寫,把閱讀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學生的寫作之中,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一、“多讀”課文,讓學生“會”寫作文
冰心曾說過:“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初中語文課本中所選取的文章,無論是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還是散文、小說、詩歌,或者是古文,都極具代表性,是“讀者們”所鐘愛的精華篇章,每一篇課文就是值得學生去學習借鑒的一篇寫作范文。我們讓學生“多讀”課文就是要從中學習語言,吸收詞匯,摸索語法,感悟別人的思維方式,借鑒別人的表達方法,吸收文章優美的語言藝術,獲得語感的體驗和寫作的靈感。把每篇課文所學的字詞、語法、寫作藝術盡量應用到作文中去,積少成多,詞匯自然也就越來越豐富,下筆才能左右逢源,才思敏捷。例如學習了《巴東三峽》后,要求學生寫這樣一篇小短文:以你游覽過的一處景點為對象,采用“移步換景”法描繪那里的景色,可適當引用詩句,穿插些典故來烘托、渲染氣氛。學生通過多練并在教師的指導啟發下,把從課文中讀到的內容整理潤飾、加工改造形成書面語言,逐漸形成“下筆成章”的能力。學生在課堂上邊讀邊想,躍躍欲言,言猶未盡,課后用筆補之。在讀和寫的實踐過程中,才能懂得怎樣想得好,表達得好,從而讓學生“會”寫作文。
二、“多思”課文,讓學生“好”寫作文
在教學中采取“感知→分析→探究→感悟→應用”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沿著作者的“思想”軌跡,重新“經歷”,學會思考,讓學生在經歷中獲取運用技能的體驗。例如我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時,先讓全班默讀全文思考父親是怎樣的一個父親?把寫父親的句子找出來進行分析。然后說說兒子是怎樣一個兒子?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讓學生從分析中體會這種父子情,那就是由不懂到頓悟,由頓悟到感念。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去體驗感悟身邊的摯愛親情,學習選取典型瞬間的事件突出動人瞬間。然后用自己的筆抒寫這些摯愛親情,使學生都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從而讓學生掌握散文的基本寫作技巧那就是:只有寫自己體會最深的事情,才能寫出好文章;只有寫感動了自己的事情才能感動別人,這樣“多思”課文,多“吃”透課本文章,學生就不怕作文,反而更“好”寫作文。
三、“多閱”美文,讓學生快樂作文
在語文教學中,我積極地組織學生開展多種讀書活動,讓學生在讀書活動中“多閱”美文。首先,每個星期開展一節閱讀課,根據學校創立的讀書角和同學們捐贈的書籍來閱讀,主要是閱讀《讀者》、《智慧》、《意林》等書籍。在讀完之后我還要求學生每節閱讀課閱讀完文章后寫一篇語文隨筆,而語文隨筆是表達個性化思想的不可替代的個性化寫作形式。先用簡練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然后讓學生抓住在閱讀中寶貴的一閃而過的靈感寫下來,經過學生的想象、聯想再把它進行思維加工、整理,最后加上標題。按照“敘→感→聯→標題”這樣的一個形式來循序漸進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形成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其次,把寫得比較好的文章在專門設立的讀書角張貼出來供學生們閱讀。還可鼓勵文學愛好者多寫文章,并將其中較好的作品推薦到報刊上發表,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例如:我所任教班的劉錚同學寫的一篇《包裹在同一個蓮蓬里》——讀《蓮花開了,滿世界都是菩薩》有感。文中寫到:在整理書籍時,偶然翻閱一篇《蓮花開了,滿世界都是蓮蓬》文章使我受益匪淺。文章講的是一位美國探險者在山上被毒蛇咬傷,被一位老婦人發現了,二話不說把他腿上的毒液給吸了出來,并把他安在自己家里養傷。那位探險者問老婦人為什么冒著生命危險救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難道不怕他是壞人?老婦人笑著說:“我家院子里種了一池蓮花,蓮花一開,滿院都是菩薩······”特別讓我領悟的是老婦人那句:蓮花一開,滿院都是菩薩。菩薩一向在人們心中都是神圣、善良而偉大,對菩薩都非常的尊敬,老婦人可以為一個陌生人吸蛇毒,這是多么令人欽佩啊。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