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人解詩,觸類旁通
文學創作往往“感于哀樂,緣事而發”,詩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的經歷、思想感情的外觀。因此,課前可先讓學生收集詩歌作者的人生經歷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學生在預習了解之中不但體會了詩歌的意思,同時也豐富了自身知識的積累,為自己以后再去賞讀他的作品及該時期他人的作品打開了便捷之門,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如女詞人李清照所作《一剪梅》中的“愁”情,這“愁”不能僅僅理解為一般之“愁”,這愁緒千絲萬縷,有國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就是兼有綿綿恨意于其中。“眉頭”與“心頭”,正代表身與心,把愛的至誠、情的深切表現得十分形象巧妙。至此,學生就不難理解“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難于排遣的“愁”情了。由此拓展賞讀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作為末代國君的詞人,把亡國的哀思比喻成滾滾東流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把詞人那種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解讀詩題,可明意旨
詩題即文章的額頭,富含諸多信息,它往往交代詩歌的主要內容、寫作對象和場景。解讀詩題要前后延伸和拓展,從多角度了解詩歌。因此,推敲詩題,可明意旨。
如從張繼《楓橋夜泊》的詩題中可推知詩歌所描繪的為楓橋的夜間景象,從“泊”字可知詩歌表現的是一種羈旅情懷。從《泊秦淮》這個詩題中可了解到詩人杜牡什么時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當時環境怎樣(夜色迷茫,“籠”)。那么,詩人的情緒是怎樣的,歡快還是憂愁?為什么?從《春望》這個詩題中了解,詩人杜甫在什么季節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華還是荒蕪?為什么?(詩人在春天眺望長安城,而當時長安城被“安史之亂”的叛軍占領,一片荒蕪,這就是戰亂中的唐朝首都)至此再學習其他作品時,就會有一個總體的情感導向。
三、反復誦讀,可悟意境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中有許多美的語言藝術。組織和帶領學生讀詩、吟詩、誦詩、賞詩,讓學生體驗語言美而進入心靈美的境界,可升華學生的心智。
詩歌本身具有形之于聲的特性,較其他文學樣式更宜于朗讀和背誦。詩歌素有“三分詩七分讀”之說。朗讀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靜止的詩活動起來,變成聽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畫面,能將我們很快地帶入詩的意境,去領略那搖蕩心靈的思想美、圖畫美和音樂美。因此,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指導朗讀的技巧,明確詩歌節奏和重音,掌握語速和語調,尤顯重要。
如《天上的街市》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美好、恬靜、自在、清新而略帶一絲憂傷。朗讀時節奏不宜強,速度不宜快,聲音不宜大,要做到輕松、柔和、舒緩。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對詩歌的內容就理解得更透徹,學生就更容易體悟到詩歌的意境。
四、揣摩語言,可升情感
詩歌語言是高度精煉而又含蓄,并且帶有詩人強烈的感情的,欣賞時要仔細琢磨,反復思考,不能淺嘗輒止。
如杜甫《登高》詩中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兩句,十四個字,包含有多種意思:他鄉作客,經常作客,離家萬里作客;又值悲涼的秋天,重陽佳節,沒有飲酒樂事,只有帶著多種疾病孤零零一人登臺。人生百年,而自己已是年過半百,仍無奈地飄泊在外,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呀。讓學生聯系實際,體悟詩情,展開寫作,別有滋味。又如,陶淵明《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見”字用起來很能達意:人與自然之間不是欣賞與被欣賞的關系,人與自然已融為一體,我見南山悠然,料南山見我亦如是,這正體現了作者當時的愿望。在這樣的情境中,讓學生表達感悟,暢談所想,這不是拓展寫作的好時機嗎?
五、領悟“理趣”,認識真理
“理趣”,顧名思義,是要說理,通過具體、形象的描寫來揭示生活的真理。
如陸游的《游山西村》一詩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兩句,既是實景描繪(寫山西村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又包含著很深刻的道理(用來比喻人在遇到困難時仍會有許多希望)。由于這兩句詩的深刻的哲理內容,使這首詩也流傳千古了。又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來的欣賞者和引用者可以不必以“沉舟”“病樹”自比,而只采取這一聯所表達的哲理,來說明沒落的事物就讓它沒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發展起來,社會在前進,前景無限美好,給人以精神啟迪和力量。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