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創設應符合生活實際
案例1:“脫離現實”的情境
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的內容“小數點搬家”(即小數點的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材提供如下情境圖:(三幅主題圖)。對主題圖的作用,教學用書上這樣說:教材利用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開餐館的情境,呈現了“山羊快餐”通過價格的變化吸引顧客的故事,生動地說明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老師一看就犯糊涂:難道有4角、4分的快餐?而且從4元降低到4角,再到4分,現實中有這樣降價的嗎?教材主題圖中店門口三塊價格牌上的小數分別是:4.00、0.40、0.04,粗看的感覺是三個數字的位置在變,而小數點的位置卻沒有變,而從4.00到0.04是小數點在搬家,還是“4”在搬家,或是“0”在搬家,如果放開讓學生去探究還真是說不清理不明。其實老師都覺得教材創設的這個情境不僅內容虛假,嚴重脫離生活實際,而且不利于學生的探究。小動物和童話世界固然是孩子們的最愛,學生也喜歡卡通形象,但并不因此一定能使知識的學習更輕松,更容易。相反這樣的編寫可能帶來荒謬、牽強、脫離實際,還容易誤導教師或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我參考了李毓佩教授寫的“小數點大鬧整數王國”,教學本課時我把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做成課件,化靜為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見圖)
思考:
新課標強調: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數學源于生活,數學教學需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要針對學生的年齡實際進行設計,低年級偏于游戲化的富有童趣的情景,高年級偏于實踐。要針對生活實際進行設計,盡量使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知識數學化。
二、情境創設應突出教學重點
案例2:“喧賓奪主”的情境
在“軸對稱圖形”教學中,有位教師一開始運用課件展示由各種圖形組合成的精美圖案:天安門城樓、房子、小汽車、飛機、樹等,然后展示我國剪紙藝術作品,很快又投影出本地幾個標志性建筑,接著教師問:“你們知道這是哪里嗎?”接著全力渲染所在市的旅游勝地,帶領學生觀看本市旅游景點的錄像,鏡頭所及的是山青水秀,花紅葉綠、寺塔輝映……在學生禁不住贊美與感嘆時,錄像定格在景點中的寶塔、寺廟、蝴蝶等具有對稱特征的物體圖像上,教師讓學生觀察、思考:這些物體美在哪里?有什么共同特點?而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回過神”來,仍舊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留連于旅游美景中……
思考:
教師精心制作的課件,換來的卻是學生紛飛繚亂的思緒,本來只需寥寥數語就能概括出的“情境”,卻因摻雜了過多的“美麗畫面”使學生一直糾纏于情境中的非數學信息,非數學信息干擾和弱化了數學問題的呈現,學生被一些無關因素吸引過去了。這樣的情境不僅沖淡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而且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學效率自然就降低了。在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決不能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
三、情境創設應緊扣教學內容
案例3:“游離目標”的情境
有位教師在教學一年級“認識鐘表”一課,在認識鐘面時,讓學生觀察小組內自帶的鐘表,學生各自拿出各式各樣的鐘表,有的形狀像小貓、小兔、小熊的,有的一按按鈕開關就發出悅耳聲音的,有的放在桌面上會不停地點頭或搖動等等,學生看到這么多奇異的鐘表非常興奮。然而當匯報交流時,學生由于剛才的興奮點都集中在鐘面外型和功能上,竟然沒有一個學生能把鐘面指針、數字、大格、小格說全面的,這樣的課堂看起來是熱鬧的,但學生主體的“數學思考”卻被亮麗形式所淹沒,本末倒置,游離目標。此類“情境”所能給學生的,除了膚淺的視覺刺激,就是浮躁的學習心態。
思考:
新課程標準教材將教學內容置身于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相關的情境之中,教師在教學中也挖空心思地創設各種新穎有趣的情境,以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創設情境不能只圖表面的熱鬧,不能讓過多的非數學信息干擾和弱化數學問題的呈現。有些教師過于重視情境激趣,在教學情境上大做文章,造成學生往往只對教師創設的情境感興趣,卻很難從情境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影響數學課的實效。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