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寫作水平的高低能反映出學生的語文知識綜合水平的高低。有些學生感到“作文難寫”,一聽說寫作文,就感到頭痛,為了完成寫作任務,就東拼西湊,寫出來的作文 “言之無物”或者“言之無序”,教師對這樣的作文也同樣感到頭痛。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這是語文教師都深感迫切的課題和任務。
一、在閱讀中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
現在有不少學生忽略了閱讀,缺乏語言材料,對作文望而生畏。“只有多讀,仔細認真地讀才能打好寫作的基礎”。而要使學生的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就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提倡閱讀。閱讀包括兩方面:一是閱讀好語文課本上的文章;二是閱讀好課本以外的文章。語文課本的文章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例子,要想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并使其轉化為能力,就必須加大閱讀量。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是密切的。閱讀應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是要把文章讀懂乃至讀熟,要明白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中心的,切忌走馬觀花,囫圇吞棗。讀后應能記住文章的內容,知道其大概的意思。二是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讀書時,不僅要善于把那些生動、優美的詞語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錄下來,還要勤于讀書寫心得等。只有這樣引導學生多讀書,才能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
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積累好詞佳句、寫讀書筆記等。在每周的閱讀課里,我都要求學生每看完一篇文章后都要寫讀后感;每晚自習背誦一首唐詩宋詞,培養他們的語感;提倡多聽新聞,多閱讀報刊,以便積累素材。而且還舉行了一次“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演講比賽,受到學生的歡迎。慢慢地學生喜歡上了看課外書,積累的詞語越來越豐富,文章也寫得越來越好。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閱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閱讀得其法,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
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習作的強大內驅力。它能調動各種積極的主客觀因素為學生的寫作服務,使學生懷著躍躍欲試的心態,輕松愉悅的心情開始寫作,中學生好奇心也還很強,如能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讓作文成為自我表達的一種需要,就不會有害怕寫作的心理。中學生怕寫作文,主要是我們老師在學生作文剛起步時就提出很多要求,設置種種障礙,生怕學生“越雷池半步”,結果是學生越寫越不愿寫,越寫越不會寫。這些做法違背了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發展規律。《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要“樂于書面表達,增強寫作信心”。當學生“愛上作文”時,作文教學就成功了。
積極鼓勵,培養學生的寫作信心是激發學生作文積極性的首要教學策略。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正確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能強化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師要充分挖掘并肯定學生作文中的優點,無論是立意還是語言,甚至是某個詞的精彩運用,都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缺點的同時又能看到自己的優點并發揚優點。特別是對一些平時作文較差的學生,更應注意和發現他們作文中的優點并及時加以鼓勵。如在學生的作文本上教師可寫下這樣的評語:“這個詞很生動!” “這個句子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事物的特征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寫得很精彩!”“這個結尾寫得很好,如果把前幾段認真地修改一下,相信也會像結尾一樣生動!”……當學生看到自己受到老師的贊美時,心中那份對寫作文的畏懼心理也就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成就感,這樣自信心有了,積極性也高了,自然就不再害怕寫作文了。
三、鼓勵學生觀察社會,貼近生活,自覺練筆
實踐出真知。因此,必須讓學生深入社會,接觸實際,并養成自覺練筆的習慣,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魯迅先生說過:“文章應該怎樣寫,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魯迅先生 “多看”,是指多觀察社會,貼近生活;“練習”是指自覺練筆。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學完一篇課文后,要做片斷作文練習,每周必須寫周記并送給我過目。學生寫得好的,讓其在課堂上范讀,老師給予肯定,指出其為什么好;寫得不夠好的,也給予中肯的評價。更歡迎學生在周記里與老師交換心得。由于得到老師更具體的指導,大大地激發了學生自覺練筆的積極性。
當學生養成觀察、體驗、想象、自覺練筆的習慣后,他們就會創作出內容新穎、有個性的文章來,做到“我手寫我心”,有話可說,有話要說,不瞎編。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