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化寶庫中的珍寶,無論語言形式還是思想內容,都蘊含著美。現行小學語文各冊教材中都編入了一定數量的古詩,其目的就是通過古詩誦讀,讓學生認識古詩中多姿多彩的美好意境,有助于學生加強語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
《語文課程標準》非常注重對古詩詞的傳承和發揚,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了古詩詞的滲透力度,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推薦課外背誦古詩文70篇(段)。這樣的編排適應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的內在需求。
一、誦讀古詩,加強語感
古詩嚴格講究字數、句數的均衡、整齊,嚴格講究合轍押韻,誦讀起來自然、瑯瑯上口,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古人云:“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體現了誦讀的重要性,誦讀是對古詩詞積累、理解和運用的重要手段。
教學古詩時,應該引導學生好好誦讀,從有板有眼地讀,到有聲有色地讀,通過誦讀感知古詩語言的音韻之美,還應引導學生用心研讀,字斟句酌,通過研讀發現古詩語言的表達之妙。只有通過大量的熟讀、背誦才能積累古詩詞的語言特點,通過摘錄、誦讀古詩詞,不斷增強語感,提高閱讀能力。這樣以誦讀為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汲取古詩詞的精華,有助于掌握古詩的語言規律,加強語感,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二、誦讀古詩,積累語言
“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只有引導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實現了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吸取古詩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滋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古詩詞積累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學生把已有的語言原形內化成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我們不能簡單地把語言積累當作死記硬背一些語段篇章,它應當包括理解、感悟、賞析和記憶幾個部分。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不斷積累語言,使古詩詞積累從文字積累,變為文學積累、文化積累,從而真正提高積累的質量,從而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
通過誦讀,富于積累,并在日常交流及寫作中適當地加于應用,讓學生有言可發,有情可抒,在積累中感受古詩詞的語言魅力。前不久,我帶學生去春游,并布置一篇寫春天美麗景色的作文,班上有十多名學生在文中準確地引用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詩句來描寫他們看到的美麗景象,從而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誦讀古詩,陶冶情操
古詩作為語文課程的一個載體,大量、自主、長期地吟誦之,將會改善我們的為人做事的質地,不斷提高我們的文化品味,陶冶我們的道德情操。經典古詩詞,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積淀高尚情懷,積淀優雅趣味,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開闊學生的胸襟,磨礪學生的心智。
通過大量誦讀,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能發展學生的記憶力和思維力,能培養學生們開朗、自信、勤奮、友善的道德素養和誠信的人格品質,對他們以后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如吟誦李白的《贈汪倫》,讓學生感受到友情的珍貴,使學生能夠團結友愛,共創和諧的校園;學生通過誦讀李紳的《憫農》,知道農民的辛苦和糧食得來不容易,要珍惜糧食;孟郊的《游子吟》讓學生感受到母愛的偉大,決心要尊敬母親,長大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又如在講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詩篇《示兒》一詩時,引導學生抓住前兩句,體會詩人陸游臨終前“不見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抓住后兩句,體會詩人渴望“王師北定中原”那一天到來的強烈期待,深切感受詩人熾熱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懷,讓學生能擁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詩篇使學生的精神受到了洗禮,情感受到了熏陶。
誦讀古詩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為我們帶來了一片生機。我們要在小學階段進行經典古詩誦讀活動,使孩子們從小就獲得經典古詩的基本修養和傳統文化的熏陶,讓融會在經典古詩中的中華民族的智慧、風骨、胸懷,潛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們的心里。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