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開展了對數學活動課的探索,設計一些和課本知識聯系緊密的學生活動,幫助學生在活動中溝通課堂數學與生活中的數學的聯系,充分利用學生的現實生活,拓展他們的所學所知。通過體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學習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課堂數學知識的學習。
如我在教購物例題時,結合商場的銷售情況,布置了一個作業:調查商場里節能冰箱和普通冰箱的差價,計算普通冰箱和節能冰箱的價格差在幾年后才能持平?學生調查結果同一種型號的冰箱,普通型1980元,每天耗電0.85千瓦時;節能型2680元,每天耗電0.35千瓦時。
節能冰箱與普通冰箱的差價2680-1980=700元
普通冰箱比節能冰箱每天多耗電差:0.85-0.35=0.5千瓦時
普通冰箱比節能冰箱每月多耗電(按30天計算):0.5×30=15千瓦時
普通冰箱比節能冰箱每月多交電費:15×0.52=7.8元
節能冰箱與普通冰箱的差價用來耗電大約要用:700/7.8約90個月,合7.5年。也就是普通冰箱用7.5年后才能和節能冰箱的價位持平。
最后同學們說原來節能冰箱雖然節能但價錢比較貴,對于家庭開支來說,其實沒有差別,如果冰箱使用壽命大于8年,可以考慮買節能冰箱,如果小于8年,還不如買普通冰箱。又有同學說國家提倡環保、節能,我們還是提倡買節能冰箱好。
二、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這一課時,我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銀行去參觀,并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儲蓄、取錢,觀察銀行周圍環境,特別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學生記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問題了:“利率是什么啊?”“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啊 ……”對于學生這些問題我微笑不答,表揚他們觀察得很仔細,然后就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到上課的時候學生由于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來解決問題,從而找到符合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
其次,創設生活情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多是經過簡單化或數學化了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數學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工程問題》之后,我出了一道這樣的題目:陳老師帶了一些錢去買一批課桌,他帶的錢如果只買桌子,恰好能買20張,如果只買椅子恰好能買30把。那么他帶的錢能買幾套課桌?這道題目突破了常規“工程問題”的命題方式,提高了命題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學生在思考這類問題的時候,就要能夠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提高了解決問題的靈活性。
三、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創設條件使新的學習材料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讓學生主動地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數學活動課提倡“做中學”也就是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操作探究、體驗活動中,去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發展過程,主動地發現知識,體會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培養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一課,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教師演示學具,得出V= 1/3SH,然后應用公式進行計算。根據“做中學”的指導思想,我在教學此課時,采用小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讓學生操作學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圓柱裝沙子),寫出實驗報告單,然后讓學生分析報告單,發現規律,得出圓錐體的體積公式V= 1/3SH。在應用中出示了一圓錐體沙堆,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測量,計算出其體積,整個過程都是學生主體活動的過程。實踐證明其效果是傳統教學不能比擬的。
通過數學活動課的教學,使我深刻地體會到,活動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最后引用皮亞杰的一句話作為總結:活動是認識的源泉,智慧從手開始。
責任編輯 鄒韻文